来自美国波士顿
更专业的论文润色机构
400-110-1310

咨询学术顾问:400-110-1310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日,9:00-23:00

建议反馈/客户投诉:Editsprings@163.com

微信扫码二维码,添加学术顾问企业微信

您还可以点击在线咨询按钮,与人工客服直接对话,无需等待,立马接入。

在线咨询
欢迎关注“艾德思EditSprings”微信公众号

关注微信获取最新优惠和写作干货,
随时手机询价或咨询人工客服,更可实时掌握稿件
进度,加速稿件发表。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服务号

翻译的技巧真人翻译机真人机器翻译,机,翻译,EditSprings,艾德思

网络 | 2018/12/04 14:36:50  | 200 次浏览



学者在学术成长的过程中,切不可忽略翻译的重要性,学术翻译与文学翻译是一样重要的.从过去的经验来看,那些成为各个领域大家的知识分子,都会高度重视翻译,要么成为翻译的名家,要么,即使没有成为翻译的名家,也翻译过不少作品,这对其个人成长也大有裨益.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鲁迅/丰子恺/傅雷等作家,都翻译过不少作品.国内著名的经济学家前期都翻译了大量国外经典著作.我们现看到的国外经典经济学教材,大部分都是国内著名经济学家在年青时翻译的. 就青年学者而言,尤其是刚入门的研究者,想在某个领域做出点像样的成绩,读外文经典文献是"家常便饭'.怎样读呢?什么方法效果*?我认为,对于特别经典的外文文献,*的捷径,便是翻译.这是因为,翻译是*的阅读,翻译是*的学习,翻译是*的创作.长期坚持,把某个领域的部分经典文献(大致10篇左右)翻译完了,并读透了,这些内容不但随时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而且您的思维境界和模式也会发生重大提升. 一九八六年,我写过一篇<失败的经验----试谈翻译>,记不起在什么刊物上发表过.论文未引起任何反应,我想是不值一看,打算削弃.钟书说:论文没有空论,却有实用,劝我保留.这篇论文就收入我的<作品集>了.如今重读旧文,觉得我没把意思表达清楚,所举例句,也未注明原文出处,所以我稍加修改,并换了题目. 我对自己的翻译,总觉未臻完善.所以我翻译的作品虽然不多,失败的经验却不少.由失败的经验试谈翻译,就是从经验中摸索怎样可以更臻完善.我就把原题改为<翻译的技巧>. 我暂且撇开理论----理论只在下文所谈的经验里逐渐体现.反正一切翻译理论的指导思想,无非把原作换一种文字,照模照样地表达.原文说什么,译文就说什么;原文怎么说,译文也怎么说.这是翻译家一致承认的.至于怎样贯穿这个指导思想,却没有现成的规律;具体问题只能各别解决.因此谈翻译离不开实例.可是原作的语种不同,不免限止了对这个问题的共同认识;而实例又东鳞西爪,很难组织成为系统.我试图不引原文而用半成品为例,并尽量把问题组成系统. 谈失败的经验,不免强调翻译的困难.至少,这是一项苦差,因为一切得听从主人,不能自作主张.而且一仆二主,同时伺候着两个主人:一是原著,二是译文的读者.译者一方面得彻底了解原著;不仅了解字句的意义,还须领会字句之间的含蕴,字句之外的语气声调.另一方面,译文的读者要求从译文里领略原文.译者得用读者的语言,把原作的内容按原样表达;内容不可有所增删,语气声调也不可走样.原文的弦外之音,只从弦上传出;含蕴未吐的意思,也只附着在字句上.译者只能在译文的字句上用功夫表达,不能插入自己的解释或擅用自己的说法.译者须对原著彻底了解,方才能够贴合着原文,照模照样地向读者表达.可是尽管了解彻底,未必就能照样表达.彻底理解不易,贴合着原著照模照样地表达更难.

 

我的经验只限于把英语/法文/西班牙文的原著译成汉语.西方语法和汉语语法大不相同.如果把欧洲同一语系的语言从这一种译成那一种,就是唐吉诃德所谓"好比誊录或抄写';如要翻成汉语就不那么现成了.略有经验的译者都会感到西方语言和汉语行文顺逆不同,晋代释道安翻译佛经时所谓"胡语尽倒'.要把西方语文翻成通顺的汉语,就得翻个大跟头才颠倒得过来.我仿照现在常用的"难度'/"甜度'等说法,试用个"翻译度'的辞儿来解释问题.同一语系之间的"翻译度'不大,移过点儿就到家了,恰是名副其实的"迻译'.汉语和西方语言之间的"翻译度'很大.如果"翻译度'不足,文句就仿佛翻跟头没有翻成而栽倒在地,或是两脚朝天,或是蹩了脚/拐了腿,站不平稳. 翻跟头只是比喻.而且翻跟头是个快动作-翻译也是快动作:读懂原文,想一想,就翻出来.要讲明怎么翻,得用实际的语言,从慢镜头下一一解释. "胡语尽倒'的"倒',并不指全文语言颠倒.汉语和西方语言同样是从*句开始,一句接一句,一段接一段,直到结尾;不同主要在句子内部的结构.西方语言多复句,可以很长;汉文多单句,往往很短.即使原文是简短的单句,译文也不能死挨着原文一字字的次序来翻,这已是常识了.所以翻译得把原文的句子作为单位,一句挨一句翻. 翻译包括以下几道工序. 一 /以句为单位,译妥每一句 我翻译总挨着原文的一句一句翻,但愿文一句,不一定是译文的一句.原文冗长的复句,可以包含主句/分句/形容词组/副词组等等.按汉文语法,一个句子里容纳不下许多分句和词组.如果必定要按原著一句还它一句,就达不出原文的意义;所以断句是免不了的.可是如果断句不当,或断成的一句句排列次序不当,译文还是达不出原文的意义.怎样断句,怎么组合(即排列)断成的一句句,没有一定的规律,不过还是有个方式,也有个原则. 方式是分清这一句里的主句/分句/以及各种词组;并认明以上各部分的从属关系.在这个基础上,把原句断成几句,重新组合.不论原句多么曲折繁复,读懂了,总分得清.好比九连环,一环扣一环,可是能套上就能解开. 原则是突出主句,并衬托出各部分之间的从属关系.主句没有固定的位置,可在前,可在后,可在中间,甚至也可切断.从属的各分句/各词组都要安放在合适的位置,使这一组重新组合的断句,读起来和原文的那一句是同一个意思,也是同样的说法.在组合这些断的工序里,不能有所遗漏,也不能增添,好比拼七巧板,原是正方形,可改成长方形,但重拼时不能减少一块或增添一块板. 试举例说明.我采用冗长的复句为例,因为翻译这类句子,如果不断句,或断句后排列不当,造成的不信不达较为明显,便于说明问题. 这个例句,包含A/B 两分句.去掉了枝枝叶叶的形容词组和副词组,A句的主句是"我大着胆子跑出来'.B句带着一个有因果关系的分句:"可是我的命运注定,当时我的头脑特别清醒(主句);所以我不愿向冤家报复,而要在自己身上泄愤(分句).' 我分别用三种表达方法: (一)*接近原文的死译,标点都按照原文(但每个词组的内部不死译,否则,全句读来会不知所云). (二)断成几句,并颠倒了次序. (三)因意义欠醒豁,再度排列断句的次序. 我把三种译文并列,便于比较.第(三)种译文未必完善,只是比第(二)种对原文更信,也更能表达原意. A 句 (一)我在看到全家人一片混乱时,我大胆跑出来,不顾被人看见与否,我带着决心如果被人看见,我就大干一场,叫全世界都了解我胸中理直义正的愤怒,在对奸诈的堂费南铎的惩罚中,甚至对那尚未苏醒的水性女人. (二)我瞧他们家一片混乱,就大着胆子跑了出来,不管人家看见不看见.我打定主意,如果给人看见,就大干一场,惩罚奸诈的堂费南铎/甚至那昏迷未醒的水性女人,让人人都知道我怀着理直义正的愤怒. (三)我瞧他们家一片混乱,就大着胆子跑出来,不管人家看见不看见.我打定主意,如果给人看见,就大干一场,惩罚奸诈的堂费南铎,也不饶那昏迷未醒的水性女人,让人人知道我满怀气愤是合乎公道正义的. B 句 (一)可是我的命运,为了更大的坏运,假如能还有更坏的,准保留着我,注定在那个时候我往后昏迷的头闹特别清醒;所以,我不愿对我的两大冤家报复(这,因为他们绝没有想到我,是容易办到的),我要用自己的手,把他们应受的惩罚加在自己身上,甚至比对待他们的还厉害,如果那时候杀了他们,因为突然一死痛苦马上就完了;可是延长的痛苦用折磨连续地杀,不能完结性命. (二)可我去承当更倒霉的事准保呢-假如还会有更倒霉的事.命里注定我往后昏迷不清的头脑,那时候格外清醒.我当时如果向自己的两大冤家报仇,很容易做到,因为他们心上绝没有想到我这个人.可是我不想这么办.我只想对自己泄愤,把他们该受的痛苦加在自己身上.我即使当场杀了他们,也不如我对待自己的那么严酷.因为突然的痛苦,一下子就完了,而长期的折磨,好比经常受杀戮之痛而不能绝命. (三)可是命运准保留着我去承当更倒霉的事呢----假如还会有更倒霉的事.命里注定我往后昏迷不清的头脑,那时候格外清醒.我不愿向我的两大冤家发泄怨愤,只想惩罚自己,把他们应得的痛苦亲手施加在自己身上,甚至比对待他们还要残酷.我当时如果向他们俩报复很容易办到,因为他们心上绝没有想到我这个人.可是我即使当场杀了他们,突然一死的痛苦是一下子就完的,而我糟蹋自己,却是缓慢的长期自杀,比马上送命更加痛苦. 从以上三种译文里,可看出如下几点. 原文不断句,是瘫痪的句子,不对照原文就读不通.复句里的主句/分句和各个词组,正如单句里的单字一样,翻译时不能不重作安排,也不能照用原来的标点. 长句断成的短句,重作安排时如组合不当,原句的意思就不够醒豁.译文(二)的一组句子,读上来各句都还通顺,可是有几句散漫无着.全组的句子没有突出原文的主句,也没有显出各句之间的从属关系,因此原句的意思不醒豁. 译文(三)重作安排后,较译文(二)更忠实于原意,语气也更顺畅.短句内部没什么变动,变动只在各短句的部位. 可见*的困难不在断句,而在重新组合这些切断后的短句.译者总对照着原文翻,不免受到原文顺序的影响;这是不由自主的.原句越是冗长曲折,译者越得把原句读了又读,把那句子融会于心.原句的顺序(外国句法的顺序)也就停滞在头脑里了.从慢镜头下来看,就是分解了主句/分句/各式词组之后,重新组合的时候,译者还受原句顺序的束缚.这就需要一个"冷却'的过程,摆脱这个顺序.孟德斯鸠论翻译拉丁文的困难时说:"先得精通拉丁文,然后把拉丁文忘掉."把拉丁文忘掉',就是我说的"冷却'.经过"冷却',再读译文,就容易看出不妥的地方;再对照原文,就能发现问题,予以改正.

 

我曾见译者因为把握不稳,怕冒风险,以为离原文愈近愈安全-也就是说,"翻译度'愈小愈妥;即使译文不通畅,至少是"信'的.可是达不出原意的译文,说不上信."死译'/"硬译'/"直译'大约都是认为"翻译度'愈小愈妥的表现.从上面所举的例句,可以看出,"翻译度'愈小,就是说,在文字上贴得愈近,那么,在意思的表达上就离得愈远.原意不达,就是不信.畅达的译文未必信,辞不达意的译文必定不信.我相信这也是翻译的常识了.这里不妨提一下翻译界所谓"意译'.我不大了解什么叫"意译'.如果译者把原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来说,那不是翻译,是解释,是译意.我认为翻译者没有这点自由.德国翻译理论家考厄()所谓"尽可能的忠实,必不可少的自由',只适用于译者对自己的两个主人不能兼顾的时候.这点不忠实和自由,只好比走钢丝的时候,容许运用技巧不左右倾跌的自由. 上文曾以拼七巧板为喻,说不该加一块板或减一块板.这话需稍加说明.这不过是说:"不可任意增删原文,但不是死死的一字还它一字.比如原句一个主词可以领一串分句,断句后就得增添主词.原句的介词/冠词/连接词等等,按汉文语法如果可省,就不必照用.不过译者不能回避自己不了解的字句,或苦于说不明白,就略过不译;也不能因为重组原句的时候,有些部分找不到合适的位置,就干脆简掉.一方面,也不能因为表达不清楚,插入自己的解释.上面例句里的"我'字译为"我这个人',因为原意正是指"我这个人',并没有外加新意而"加一块七巧板'.这种地方,译者得灵活掌握. 有时汉文句子言简意赅,也有时西方的文句简约而含意多.试举一比较句为例. 原句是充满感情的一句对话.主句是"您为什么不去把那个忠实的朋友叫来呀?'分句是"[他是]太阳所照见的/黑夜所包藏的朋友中*忠实的朋友.'(这句话是反话,"忠实'指不忠实.)我仍然并列三种译文. (一)"……您为什么不去召唤那个*忠实的朋友在朋友中太阳所看见的,或黑夜所遮盖的?……' (二)"……您为什么不去把白日所见/黑夜所藏的*忠实的朋友叫 来呀?……' (三)"……您为什么不去把那位忠实的朋友叫来呀?比他更忠实的朋友,太阳没照见过,黑夜也没包藏过!……' 译文(一)不可解.译文(二)是一种没有人说的汉语,而且没有达出原文所含比较的意思.比较总有两层含意,一层比一层深.原句用比较的联系代词,汉文语法里没有.对话也不宜长.译文(三)把复句分断为单句,并达出比较的意思,并没有擅自"增添一块七巧板'. 再举一比较句为例. 原句有两层意思.一,"杜尔西内娅受到您的称赞就更幸福/更有名.'二,别人的称赞都不如您的称赞."我仍并列三种译文. (一)杜尔西内娅在这个世界上会更幸福更有名因为曾受到您的称赞比了世界上*雄辩者所能给她的一切称赞. (二)您对杜尔西内娅的称赞/盖过了旁人对她的称赞,能为她造福扬名. (三)杜尔西内娅有您称赞,就增添了幸福和名望;别人怎么样儿极口赞誉,也抵不过您这几句话的分量. 译文(一)是"翻译度'*小的,不达意.译文(二)读来好像缺少些什么,译文"缺了一块七巧板'.(三)补足了那点短缺. 我免得啰嗦,举一可以反三,否则多举也没用.

 

 

 

更多科研论文服务,动动手指,请戳 论文润色投稿期刊推荐论文翻译润色论文指导及修改、论文预审

语言不过关被拒?美国EditSprings--专业英语论文润色翻译修改服务专家帮您!

上一篇:如何选择论文润色机构?建议考虑这些方面

下一篇:SCI论文写作,注意避免哪些错误-EditSprings艾德思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凡注明来源为“EditSprings”的论文,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EditSprings并附上论文链接。

最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