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美国波士顿
更专业的论文润色机构
400-110-1310

咨询学术顾问:400-110-1310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日,9:00-23:00

建议反馈/客户投诉:Editsprings@163.com

微信扫码二维码,添加学术顾问企业微信

您还可以点击在线咨询按钮,与人工客服直接对话,无需等待,立马接入。

在线咨询
欢迎关注“艾德思EditSprings”微信公众号

关注微信获取最新优惠和写作干货,
随时手机询价或咨询人工客服,更可实时掌握稿件
进度,加速稿件发表。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服务号

跨文化交际论文,EditSprings,艾德思

网络 | 2018/12/29 14:37:52  | 283 次浏览



由于汉英语化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传统和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法/思维方法/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都有很大的差别,许多日常行为在两种语言的交际活动中也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汉英语化中褒奖行为的异同点及常见的语用失误,使大家进一步了解语言只有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及语境中被正确使用,才能体现出它们的交际价值,这对我们的日常交际/英文教学及语言研究有极大的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汉英语化差异 褒奖语及应答 语用失误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它既反映文化,也受文化的影响.语言使用除了受到结构规则,即语音/词汇/语法等的制约,还会受到使用规则的制约,这儿的使用规则即指语言所属的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决定语言使用是否得体.由于文化的迁移,外语学习者常常会将自己的文化模式套入新的语言文化中,而"文化既有其统一性/延续性和共有性,又有其差异性和变化性.'(胡文仲,1985)

褒奖行为这种社会现象存在于每个社会群体,存在于各种不同的语言文化中,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地反映着人们的交际活动,它不仅可以缩短交际者之间的距离,而且可以联络感情,巩固和加强交际者之间的团结,起到社会润滑油的作用.美国语言学家Pomerantz指出,褒奖语是一种支撑性行为(supportive action),也是一种评价性行为(assessment action),也就是说,称赞语不仅有称赞的性质,也有评价的性质.下面让我们来探讨一下汉英语化在褒奖这一言语行为上的相似点及文化差异,并对由此产生的语用失误作一分析,这样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在跨汉英语化交际时怎样恰如其分地称赞对方并知道怎样对对方的称赞做出正确得体的语言回应,这对我们的日常交际/英文教学及语言研究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汉英语化中褒奖行为的相似点

1.注重礼貌待人

言语交际中所体现的礼貌程度,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极为重视谦虚/恭敬的态度和礼貌的语言.

英文文化中也充分体现了对言语行为中礼貌原则的体现.利奇(Leech ,1983)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语用学和人际交往中修辞的角度,对交际活动中的礼貌原则进行了新的归纳和分类,即由得体准则(tact maxim)/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谦虚准则(modesty maxim)/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和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等六个准则构成.

后来的一些东西方学者相继从不同角度对言语交际中的礼貌现象进行了探讨,使礼貌成为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礼貌原则反映到行为中,在称赞/感谢等表达上,汉语和英文存在着不少相似之处.如,

(1) 您做的饭真好吃.

(2) Thank you for your help.

2. 提倡谦虚态度

一般认为谦虚是中国文化所具有的美德,但是,在英文文化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在汉语的谦虚表达中,对于来自对方的称赞和评价,一般不采用全面赞同的应答,而采取"缩小规模'来表示同意的策略.如,

(1) 甲:您刚才唱歌唱得真好听.

乙:是吗?不过我觉得我没大放开.

(2) A: You have a nice one-room apartment.

B: Yes. The rent is expensive. It is a burden.

说话人通过赞同/认可来称赞对方的行为,听话人通过谦虚/礼貌的态度来应答,从而创造出"和'的气氛,这是汉英文言在会话中的典型表现.褒奖行为带上了社交礼节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维持了人们之间的圆满关系.

3.讲究协调和谐

很多东方国家包括中国有史以来在社会结构上一直是家族式的,形成一种聚合模式,其特点是从众意识较强,不想突出个人,注重与他人"和为贵'.我们不难发现在学校里,有些说话讲究艺术性的老师批评学生时很讲策略,如您的论文写得很好,要是字再漂亮些就更棒了.老师把批评书法和称赞论文结合起来,减弱了批评的味道,学生容易接受,对维护和谐的师生关系起到了良好作用.中国有以"和'为轴心的文化,中国人常常无意识地/微妙地运用这种"和'文化来相互理解,彼此达到和谐的关系.

英文国家大都是异族混居的国家,成为一种离散模式,其特征表现为相互疏远,讲究个体独处.不过,他们的社会也并非没有在"协调'上下功夫.西方语言哲学家及语用学家格赖斯(Grice)在1968年就提出了会话所需要的四个协调原则:(1)说直话,不要说没有十分把握的话;(2)掌握信息数量,不要给予超出所需的信息;(3)说有关内容的话,不要离题;(4)说话要明快/简洁/条理清楚.这四个原则被认为是语言交际的一般会话原则.

三/汉英语化中褒奖行为的差异

1.褒奖方法的差异

一个美国学生和一个中国学生应邀去日本朋友家做客,虽然过后中国学生对美国学生说日本饭菜并不迎合他的口味,但在吃饭及做客后告别时,他却一直不停地在主人面前说饭菜怎样地美味可口.美国学生觉得中国学生说了假话,让人听上去很虚伪.他认为如果是自己的话,他会说一些感谢的话,但同时也会率直地指出饭菜不合口味.对此,中国学生的解释是说饭菜可口是感谢的一种表达,并不是虚伪的恭维.

英文文化中,人们习惯把对对方的敬佩和感激用不同的言语行为表现出来,假使要称赞他们,也是采用评论性的/限制性的,而且是高姿态的称赞方法;而中国人面对同一对象时,其称赞/感谢的言辞是不带评价的/全面肯定的/低姿态的,往往被西方人看成过分谦虚了,是虚情假意/恭维奉承的表现.

2.褒奖范围的差异及不同观念

汉英语化中不同的传统和价值观念导致了褒奖范围的差异,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下,宗教信仰/收入/年龄等都是需要避讳的话题,如我们对此类问题进行称赞会使话题陷入尴尬境地,影响双方的进一步交流.和英文中的褒奖话语相对比,汉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褒奖语涉及到对对方性格/内在品德及精神的赞美和钦佩,如常可以听到以下的寒暄语.

(1) 您脾气真好,对孩子这么有耐心.

(2) 您起得总这么早!

(3) 您学习真努力!

传统和价值观念的不同还体现在对于同一褒奖点人们的不同观念.一种文化普遍认可或认为是具有价值的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中却得不到承认,或加以摈弃;一种文化认为是文明的/适宜的言语,在另一种文化中却被认为是落后的/无礼的行为.让我们对以下几个方面的话题进行探讨,对此会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①体重.这是一个在两种语言中出现频率都很高的话题.过去,中国人见面如果说对方"发福了'"胖了'是一种恭维,但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对健康及审美的需求,很多人反倒愿意听别人说自己"瘦了',可我们仍不是否认,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说对方"发福了'"胖了'仍含有恭维对方生活条件优越的含义,而说对方"瘦了'一般情况下也表达了对其身体状况的关切;在英文文化中却没有这种含义,人们把体重超标看作是不健康的标志,所以说对方胖会被理解成暗指对方体质下降,而说对方"瘦了'毫无疑问是句恭维话,

②金钱.对中国人来说,称赞对方的家庭背景/经济状况是一种恭维,在很多情况下这种恭维还会带有羡慕的成分;在英文文化中则不然,人们更看重个人通过努力而得来的财富,这种观念在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著作中得到了体现——"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

③友谊.汉英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人都重视友情,但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取向以情感为中心,认为朋友,特别是好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讲义气,所以我们常常会听到"真够意思'"够哥们'"够义气'这样的恭维,这在英文文化中是听不到的.以英文文化为背景的人际关系取向以工作/志趣和活动为中心,朋友关系中仍然强调独立/自主和竞争,相互之间没有义务和责任.所以,一个人如果没有给他身处困境中的朋友提供帮助是很正常/无可厚非的.

④外貌.中国女性在公开场合或丈夫在场时受到异性对自己外貌的褒奖时,多数人会觉得不好意思,有时甚至会觉得不雅,有失体统;英文中人们对女性外貌/化妆和服装等的称赞是很普遍/很自然的,而且自由度很大,基本上不受年龄/地位/场合和熟识程度的限制.

⑤家庭成员.中国人倾向称赞对方的家庭成员,尤其是对方的孩子;英文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倾向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称赞.之所以存在这种差异是因为中国人家庭观念浓厚,认为家庭和个人是一体的,所以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称赞有"自我表扬'之嫌,而称赞对方的家人事实上就是在称赞听话者本人;而多数西方人自我观念意识强,这种独立性往往使他们对自己的家庭成员不吝赞美.如,

(1) 您女儿长得真漂亮!

(2) 这么短时间不见,您儿子长这么高了!

(3)(母亲对女儿) You look so lovely in your new dress!

(4)(丈夫对妻子)What a nice dinner you gave us!

参考资料:

跨文化交际文章 由于汉英语化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传统和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法/思维方法/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都有很大的差别,许多日常行为在两种语言的交际活动中也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

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汉英语化中褒奖行为的异同点及常见的语用失误,使大家进一步了解语言只有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及语境中被正确使用,才能体现出它们的交际价值,这对我们的日常交际/英文教学及语言研究有极大的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汉英语化差异 褒奖语及应答 语用失误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它既反映文化,也受文化的影响.

语言使用除了受到结构规则,即语音/词汇/语法等的制约,还会受到使用规则的制约,这儿的使用规则即指语言所属的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决定语言使用是否得体.

由于文化的迁移,外语学习者常常会将自己的文化模式套入新的语言文化中,而"文化既有其统一性/延续性和共有性,又有其差异性和变化性.

'(胡文仲,1985) 褒奖行为这种社会现象存在于每个社会群体,存在于各种不同的语言文化中,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地反映着人们的交际活动,它不仅可以缩短交际者之间的距离,而且可以联络感情,巩固和加强交际者之间的团结,起到社会润滑油的作用.

美国语言学家Pomerantz指出,褒奖语是一种支撑性行为(supportive action),也是一种评价性行为(assessment action),也就是说,称赞语不仅有称赞的性质,也有评价的性质.

下面让我们来探讨一下汉英语化在褒奖这一言语行为上的相似点及文化差异,并对由此产生的语用失误作一分析,这样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在跨汉英语化交际时怎样恰如其分地称赞对方并知道怎样对对方的称赞做出正确得体的语言回应,这对我们的日常交际/英文教学及语言研究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汉英语化中褒奖行为的相似点 1.注重礼貌待人 言语交际中所体现的礼貌程度,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极为重视谦虚/恭敬的态度和礼貌的语言.

英文文化中也充分体现了对言语行为中礼貌原则的体现.

利奇(Leech ,1983)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语用学和人际交往中修辞的角度,对交际活动中的礼貌原则进行了新的归纳和分类,即由得体准则(tact maxim)/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谦虚准则(modesty maxim)/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和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等六个准则构成.

后来的一些东西方学者相继从不同角度对言语交际中的礼貌现象进行了探讨,使礼貌成为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礼貌原则反映到行为中,在称赞/感谢等表达上,汉语和英文存在着不少相似之处.

如, (1) 您做的饭真好吃.

(2) Thank you for your help. 2. 提倡谦虚态度 一般认为谦虚是中国文化所具有的美德,但是,在英文文化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在汉语的谦虚表达中,对于来自对方的称赞和评价,一般不采用全面赞同的应答,而采取"缩小规模'来表示同意的策略.

如, (1) 甲:您刚才唱歌唱得真好听.

乙:是吗?不过我觉得我没大放开.

(2) A: You have a nice one-room apartment. B: Yes. The rent is expensive. It is a burden. 说话人通过赞同/认可来称赞对方的行为,听话人通过谦虚/礼貌的态度来应答,从而创造出"和'的气氛,这是汉英文言在会话中的典型表现.

褒奖行为带上了社交礼节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维持了人们之间的圆满关系.

3.讲究协调和谐 很多东方国家包括中国有史以来在社会结构上一直是家族式的,形成一种聚合模式,其特点是从众意识较强,不想突出个人,注重与他人"和为贵'.

我们不难发现在学校里,有些说话讲究艺术性的老师批评学生时很讲策略,如您的论文写得很好,要是字再漂亮些就更棒了.

老师把批评书法和称赞论文结合起来,减弱了批评的味道,学生容易接受,对维护和谐的师生关系起到了良好作用.

中国有以"和'为轴心的文化,中国人常常无意识地/微妙地运用这种"和'文化来相互理解,彼此达到和谐的关系.

英文国家大都是异族混居的国家,成为一种离散模式,其特征表现为相互疏远,讲究个体独处.

不过,他们的社会也并非没有在"协调'上下功夫.

西方语言哲学家及语用学家格赖斯(Grice)在1968年就提出了会话所需要的四个协调原则:(1)说直话,不要说没有十分把握的话;(2)掌握信息数量,不要给予超出所需的信息;(3)说有关内容的话,不要离题;(4)说话要明快/简洁/条理清楚.

这四个原则被认为是语言交际的一般会话原则.

三/汉英语化中褒奖行为的差异 1.褒奖方法的差异 一个美国学生和一个中国学生应邀去日本朋友家做客,虽然过后中国学生对美国学生说日本饭菜并不迎合他的口味,但在吃饭及做客后告别时,他却一直不停地在主人面前说饭菜怎样地美味可口.

美国学生觉得中国学生说了假话,让人听上去很虚伪.

他认为如果是自己的话,他会说一些感谢的话,但同时也会率直地指出饭菜不合口味.

...

 

跨文化交际文章怎么写? 唉唉,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势头很猛啊.

居然有这么多在校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关注这一话题,无论是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还是毕业的需要.

倒也是,学语言就是学文化,只要您学英文您就是在从事跨文化交际活动.

问题是您从事跨文化交际活动未必是在搞跨文化研究啊.

哦,我也知道说这些没用.

于是乎我本着为英文学习者服务到底的态度,打算凭自己的经验为有此需要但却无所适从的朋友们专门写些指南类的东西,以不负这些朋友对我的信任.

今天谈第一个相关问题,就是怎么写这方面的文章.

[1] 经验"文章':比如说您是一名教师,校里要开个教学经验交流会,您就可以按汉语的行文方法来写.

先盖个帽,说跨文化交际对教学这般这般重要,您在教学中啊从几个具体方面着手去体现这种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思想,结果哩,反响不错,取得了什么什么样的成绩,最后发表一下感想和畅想就成了.

这样的文章实际上不叫文章,叫感想或者工作总结.

遗憾的是有许多人把这种感想也拿出来公开发表.

换句话说,这第一种"文章' 是垃圾,这样的文章一出来,懂行的人就知道您跟本就不懂什么是科研,什么叫文章.

要想避免写出这种层次的文章,首先就要丰富自己的相关理论知识,知道国内外在这方面都有哪些研究,研究到了什么地步,还有哪些研究得不够得由您去研究等等.

否则您就只能通篇用"我觉得'"我的经验表明'这样苍白的字眼来遮羞,或者用八荣八耻来凑字.

不知道我说明白没.

[2] 本科生毕业文章:这是网友们要求我给以帮助要求得最多的方面了,那我就好好说说.

首先,一句感慨:本科生能写出什么文章啊?哦,我不是瞧不起本科生噢,只是以事论事.

记得三年前我在一个英文聊天室请教过几位海外华人朋友有关文章写作的问题,他们给我的第一句话也是这样:"研究生能写出什么文章啊?'由于我不是博士,所以我就只能厚着脸皮站在硕士的高度给各位提意见了.

好,现在我们来做双向思考:本科生写不出什么文章来.

原因在于,这四年来不都是在学英文么,没谁给讲过怎么搞科研怎么写文章啊,就是讲了,不也没时间搞么,不是四级就是八级,再不就是口笔译证书/二外/考研等等,忙完了这些,不还得找找工作什么的啊?理由很充足,写不出来正常,写得好就不正常.

换个角度来思考:为什么本科生要设个毕业文章呢?简单啊,您已具备了运用英文的基本能力,您的下一步发展必然要向某个专业化方向发展啊.

毕业文章便是为您向专业化发展所做的一个铺垫性的工作,让您先了解一下专业化工作的基本程序.

嗯,这么一分析我估计您就会明白,学校对您的文章的期望值不高或者说不会是很高.

至于怎么个写法,您得接着往下读,哈哈.

[3] 职称文章:本科毕业后,不管您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只要您要评职称,就得发表文章,省级的或者是国家级的.

以教师系列论,助理讲师—讲师—副教授—教授这四个档对文章的要求也不一样.

不过,这样的文章是最好写的,国家级的要求有科研及文章写作真本事,在这里就不必谈了,您要是能写这类文章,就不会在这里读我的论文.

而省级的文章哩,也很好写的.

这类文章啊,可以大致再细分为三类:(1)科研类(我要讲的便以它为导向),用真实的科研数据从事前沿性的研究,是真正的文章;(2)盗版类,盗取他人的科研成果为已所用(有的直接把论文拿过来换一下作者名就发,有的是从三篇同题文章中各取三分之一拼凑而成,有的则要辛苦点把外文译成汉语再标明为自己原创),这类文章大多瞒不过教授或专家的火眼金晴,但瞒一些校报编辑则游刃有余,其是也谈不上什么瞒,毕竟您所写的东西除了可以用于评职外,实际上没几个人会看的,版权问题自然也不用担心.

(3)自修类,并不是很懂科研,但自学过一些文章写作方面的东西,也可以搞点儿研究或者说是编点儿研究,按照文章的格式来写,虽谈不上有什么学术价值,但至少是自己闭门造车写成的,也算是对得起良心.

所以说啊,搞懂了写作思路,权衡一下自己的实力,也就知道怎么去写这类文章了.

我个人觉得这类文章最难写的地方不在其内容本身,而在于其严格的字数要求及各学报自成一体的格式要求.

对于这一类文章的质量问题,我有一条根深蒂固的主观评判标准,那就是给您钱发表的是优质文章,您付钱发表的是良/可/劣质文章.

我知道这一标准是不正确的,但我坚持.

由此看来,我到目前为止所发表的全不是优质文章,但有优质译文,所以我觉得对我个人的发展而言,写文章不如搞翻译.

[4] 研究生文章:研究生文章之不同于本科生文章的地方在于它的正规化与专业化,至少也得由一年的时间来认真完成.

而它不同于科研类职称文章的地方则在于它缺少真正的科研支持.

研究生就象是个书生,搞得多是纸上谈兵的事儿.

当然,受过名师指点的研究生另当别论,只可惜现在研究生与导师比例失调,想得到悉心的指点有点儿不切实际.

比较实际的做法啊,就是写二手文章,至于什么是二手文章,我在后面会详细提及.

[5] 博士文章:没写过,无可奉告.

找到自己的位置了么?我喜欢写的是我的分类中的科研类职称文章,因此在...

跨文化交际毕业文章 毕业设计(文章)是学生毕业前最后一个重要学习环节,是学习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

它既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又是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而且还是对学生的毕业资格及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

为了保证我校本科生毕业设计(文章)质量,特制定"同济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文章)撰写规范'.

一/毕业设计(文章)资料的组成 A.毕业设计(文章)任务书;B.毕业设计(文章)成绩评定书;C.毕业文章或毕业设计说明书(包括:封面/中外文摘要或设计总说明(包括关键词)/目录/正文/谢辞/参考文献/附录);D.译文及原文复印件;E.图纸/软盘等.

二/毕业设计(文章)资料的填写及有关资料的装订 毕业设计(文章)统一使用学校印制的毕业设计(文章)资料袋/毕业设计(文章)任务书/毕业设计(文章)成绩评定书/毕业设计(文章)封面/稿纸(在教务处网上下载用,学校统一纸面格式,使用A4打印纸).

毕业设计(文章)资料按要求认真填写,字体要工整,卷面要整洁,手写一律用黑或蓝黑墨水;任务书由指导教师填写并签字,经院长(系主任)签字后发出.

毕业文章或设计说明书要按顺序装订:封面/中外文摘要或设计总说明(包括关键词)/目录/正文/谢辞/参考文献/附录装订在一起,然后与毕业设计(文章)任务书/毕业设计(文章)成绩评定书/译文及原文复印件(订在一起)/工程图纸(按国家标准折叠装订)/软盘等一起放入填写好的资料袋内交指导教师查收,经审阅评定后归档.

三/毕业设计说明书(文章)撰写的内容与要求 一份完整的毕业设计(文章)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标题 标题应该简短/明确/有概括性.

标题字数要适当,不宜超过20个字,如果有些细节必须放进标题,可以分成主标题和副标题.

2.文章摘要或设计总说明 文章摘要以浓缩的形式概括研究课题的内容,中文摘要在300字左右,外文摘要以250个左右实词为宜,关键词一般以3`5个为妥.

设计总说明主要介绍设计任务来源/设计标准/设计原则及主要技术资料,中文字数要在1500`2000字以内,外文字数以1000个左右实词为宜,关键词一般以5个左右为妥.

3.目录 目录按三级标题撰写(即:1……/……/.1……),要求标题层次清晰.

目录中的标题应与正文中的标题一致,附录也应依次列入目录.

4.正文 毕业设计说明书(文章)正文包括绪论/正文主体与结论,其内容分别如下: 绪论应说明本课题的意义/目的/研究范围及要达到的技术要求;简述本课题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说明本课题的指导思想;阐述本课题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文字量上要比摘要多.

正文主体是对研究工作的详细表述,其内容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工作的基本前提/假设和条件;模型的建立,实验方案的拟定;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设计计算的主要方式和内容;实验方式/内容及其分析;理论论证,理论在课题中的应用,课题得出的结果,以及对结果的讨论等.

学生根据毕业设计(文章)课题的性质,一般仅涉及上述一部分内容.

结论是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归纳和综合而得出的总结,对所得结果与已有结果的比较和课题尚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开展研究的见解与意见.

结论要写得概括/简短.

5.谢辞 谢辞应以简短的文字对在课题研究和设计说明书(文章)撰写过程中曾直接给予帮助的人员(例如指导教师/答疑教师及其他人员)表示自己的谢意,这不仅是一种礼貌,也是对他人劳动的尊重,是治学者应有的思想作风.

6.参考文献与附录 参考文献是毕业设计(文章)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反映毕业设计(文章)的取材来源/材料的广博程度和材料的可靠程度,也是作者对他人知识成果的承认和尊重.

一份完整的参考文献可向读者提供一份有价值的信息资料.

一般做毕业设计(文章)的参考文献不宜过多,但应列入主要的文献可1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在2篇以上.

附录是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毕业设计(文章)的附录中,例如公式的推演/撰写的程序等;如果论文中引用的符号较多时,便于读者查阅,可以撰写一个符号说明,注明符号代表的意义.

一般附录的篇幅不宜过大,若附录篇幅超过正文,会让人产生头轻脚重的感觉.

四/毕业设计(文章)要求 我校毕业设计(文章)大致有设计类/理论研究类(理科)/实验研究类/计算机软件设计类/经济/管理及文科类/综合类等,具体要求如下: 1.设计类(包括机械/建筑/土建工程等):学生必须独立绘制完成一定数量的图纸,工程图除了用计算机绘图外必须要有1`2张(2号以上含2号图)是手工绘图;一份15000字以上的设计说明书(包括计算书/调研报告);参考文献不低于10篇,其中外文文献要在2篇以上.

2.理论研究类(理科):对该类课题工科学生一般不提倡,各院系要慎重选题,除非题目确实有实际意义.

该毕业设计报告或文章字数要在20000字以上;根据课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方案/并进行建模/仿真和设计计算等;参考文献不低于15篇,其中外文文献要在4篇以上...

英文毕业文章跨文化交际,最好是格式齐全的 网上不是有很多的范文和资料能搜到的资料,最起码不会不清楚大概的情况啊,但是网上的大都不全面,一般都找不到开题报告跟文章一套的了,有个内容就不错了,七拼八凑的好不容易弄了个差不多的,结果老师一句话就否决了.

弄的我也没心思再弄了,最后在VIP英文文章网,直接让老师辅导我写作,也辅导了文章答辩的问题,哎,专业的就是不一样啊参考下这篇论文,或许对您有帮助自1924年Jespersen对名词化进行的第一次尝试性研究起,不同的语言学流派对名词化这一英文书面语的典型特征已作了数十年的研究.

在所有名词化理论中,系统功能视角的研究更深刻/更系统,因为系统功能语法对名词化的研究并不是局限于句法分析,而是通过名词化与语法隐喻的联系,将研究扩展到名词化在书面英文中的语篇功能.

自系统功能语法对名词化的研究之后,一些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便以此为理论框架,对英文文本进行研究.

定性研究主要详细说明了名词化在语篇中的作用,研究表明,名词化的作用主要包括提高语篇的衔接性,客观性,简洁性,逻辑性,信息量,可信度,权威性,不可协商性等,这些功能恰恰证明了本研究的重要性,也为本研究的定性分析部分提供了理论支撑.

以往对名词化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名词化的语类特征和中国学习者英文名词化习得两个方面.

关于第一个方面的研究结论相对统一,即名词化的出现频率与文本的正式程度成正比.

关于第二个方面的研究则不仅数量很有限,而且研究结论存在争议.

一些基于语料库的研究(如,席2006 &吴2009)证明,中国学习者和本族语者在使用名词化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而另一些研究(如,王&陈2008)指出此差异并不显著.

另外,以往对名词化的实证研究大多以中国本科生(包括英文专业与非英文专业)为研究对象,语料主要由考试作文构成,这说明他们的研究对象为英文学习者而非英文使用者,因此,本作者选择英文专业的硕士生作为研究对象,选用他们的硕士毕业文章作为语料,因为他们作为硕士毕业文章的撰写者,仅把英文作为一个语言工具,应被视作高层次的英文使用者.

还有,以往的定量研究大部分都是基于专门选取的文本或者小型语料库,所以很有必要用大型的语料库作进一步研究,而本研究的语料大于以往任何一个基于语料库的名词化研究所使用的语料.

本研究所用的两个语料由作者通过网上电子资源自建.

语料CPEU由120篇选自英语核心期刊的学术期刊论文构成,语料CPGT由120篇中国英文专业硕士生的毕业文章构成.

研究旨在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中国英文专业硕士生作为高层次的英文使用者,他们在毕业文章中使用英文名词化的水平是否已经达到专业水准?2.理工类/外语类和综合类院校的英文专业硕士生在毕业文章中使用名词化方面是否存在差异?通过检索软件Wordsmith和描述分析软件SPSS,本作者在专业的英文使用者和中国英文专业硕士生之间,以及中国英文专业硕士生内部作了对比研究,并得出了以下结论:在宏观层面,中国英文专业硕士生在使用名词化方面与专业的英文使用者存在显著差异,并且中国英文专业硕士生使用名词化的总数量大于专业的英文使用者;而微观层面研究表明,中国英文专业硕士生对名词化的这种过度使用源于对以-tion,-ness和-ance结尾的名词化的过度使用,其过度使用原因有两个,一是中国英文专业硕士生积极词汇相对专业的英文使用者较小,导致他们对某些词反复使用;二是某些毕业文章的话题导致文中多次重复出现某些词.

但第一个原因是主要原因.

另外,微观层面的研究还表明,中国英文专业硕士生对以-acy结尾的名词化使用显著不足,而对以-sion,-ment,-ence,-ity,-ery和-encv结尾的名词化的使用已经到达专业水平.

还有,对所研究的10种名词化基于量的排序显示,两个语料并无显著差异.

对于来自不同类型院校的英文专业硕士生之间的内部差异问题,本研究的结论是,在宏观层面,外语类和综合类院校英文专业硕士生在使用名词化方面的水平高于理工类硕士生,因为显著性检验表明,在使用名词化的宏观层面,外语类和综合类类院校英文专业硕士生与专业的英文使用者并无显著性差异,而理工类院校的英文专业硕士生与专业的英文使用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微观层面的研究显示,理工类院校英文专业硕士生与专业的英文使用者在三种名词化的使用上差异显著,而外语类和综合类院校硕士生与专业的英文使用者只在两种名词化的使用上差异显著.

本文的定性分析部分表明,名词化在"质'和"量'同样重要,中国英文专业硕士生在名词化的"质'方面基本能做到正确合理使用.

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懂的,自己咨询VIP英文文章网也可以,老师的态度很好

跨文化交际文章怎样写 首先说 帮您写不现实 给点提示到是可以没什么写的是因为范围太大了 首先要先了解点那方面的知识或题材 然后根据您所了解的东西把他们写细 写好 写全就可以了.

首先把范围定在您了解的题材上 其他的就不要管了 其次就是把您的题材分出几个题材或是几个论点 这就是提纲了吧 呵呵 其实我也是学生 不怎么懂 说的不好就当没说 最后助您成功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跨文化交际文章

 

 

更多科研论文服务,动动手指,请戳 论文润色投稿期刊推荐论文翻译润色论文指导及修改论文预审

语言不过关被拒?美国EditSprings--专业英语论文润色翻译修改服务专家帮您!

上一篇:想发SCI论文要了解以下这几点!

下一篇:科研是医生们的刚需易侕EDC要为其建立科室专属的临床研究数据库,EditSprings,艾德思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凡注明来源为“EditSprings”的论文,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EditSprings并附上论文链接。

最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