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美国波士顿
更专业的论文润色机构
400-110-1310

咨询学术顾问:400-110-1310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日,9:00-23:00

建议反馈/客户投诉:Editsprings@163.com

微信扫码二维码,添加学术顾问企业微信

您还可以点击在线咨询按钮,与人工客服直接对话,无需等待,立马接入。

在线咨询
欢迎关注“艾德思EditSprings”微信公众号

关注微信获取最新优惠和写作干货,
随时手机询价或咨询人工客服,更可实时掌握稿件
进度,加速稿件发表。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服务号

科研系统是审批制、评比制“最后的堡垒”-EditSprings艾德思

福卡智库 | 2017/08/22 00:00:00  | 2380 次浏览

2016年5月,韩春雨(河北科技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及团队在全球知名学术刊物《自然》的子刊《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一项新基因编辑技术NgAgo,被视为“诺贝尔奖级”实验成果而名噪一时,一夜之间成为“网红”科学家。


然而,“剧情”很快反转。韩春雨团队这篇论文的“可重复性”受到国内外学者的质疑,暗指科研成果的真实性,韩春雨本人也身陷舆论漩涡。


在一年多的纷争之后,英国《自然-生物技术》发表韩春雨团队的撤稿声明:“由于科研界一直无法根据我们论文提供的实验方案重复出论文图4所示的关键结果,我们决定撤回这项研究。”

至此,沸沸扬扬的“韩春雨事件”告一段落,但中国科研学术领域内的痼疾却远远没有结束。


从媒体公开报道看,科研学术领域内的腐败并不逊色于其他“油水”丰厚的部门。

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员卞中贪污、挪用公款涉案2.2亿元;

浙江大学原教授陈英旭通过将科研经费划入自己控制的公司贪污945万余元;

山东大学刘兆平通过开虚假发票骗取科研经费341.8万元……

科研系统1.jpg

教授、校长、院士等知识精英俨然已成为新的腐败高发人群,“最后一块净土”的神圣学术殿堂,也沦落为贪腐的重灾区。


调查显示,目前80%的科研不端行为都集中在项目申请阶段,舆论多将此现象归结为缺乏监督和道德沦丧,但实际上,科研系统内泛滥的审批权和评比权才是这一系列丑闻的真正源头。


因为中国的科技、教育系统大部分是事业单位,研究经费来自于财政直接拨款,立项的关键本就不是“市场意识”,而在于每年政府针对特定领域颁发的申请指南。


当这种计划权与行政审批结合,各部门领导不仅控制着每年增长20%的庞大科研资金,又掌握着研究课题的生杀大权,以致“以权谋私”开始群魔乱舞。


而评比制形成的学术利益链也正不断将专家、学者们拉下水。

以课题组为中心的科研立项模式,虽在形式上经过了市场调研,征集了相关企业的建议,但从最初的申请指南到后期的验收评审,基本上完全由专家们主导,任何一次举手、反对都关乎课题组的生死存亡。

结果,通过送资金、送项目将申请人与专家捆绑成利益共同体逐渐成为一种“潜规则”,评审组无奈沦为“分钱组”,这就难怪“拍板”的领导、专家会接二连三落马。


更进一步追究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则既有历史特定时期的残留烙印使然,又有科技急速追赶下的仓皇失措。


前者在于,以中科院为代表的科研机构普遍设立于计划经济时代,行政化基因早已渗入骨髓。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对原有体制的冲击与重构主要集中于政治、经济领域,科技体制内却一如既往,科研系统就成了堆积改革历史遗留问题的死角;而供职于政府的院士等知识精英们又在“单位推荐”、层层候选等计划体制框架内逐渐被权力俘获,从而不断强化着学术机构的旧时代气息。

科研系统2.jpg

后者在于,政府对于中国长期创新不足的深切焦虑。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大趋势已不可逆,代表着先进知识和创造力的科研系统,其崇高地位也是前所未有的。


而中国的科研水平在经过数十年发展后,迟迟无法摆脱追赶者的角色,虽然专利申请量在2011年就超越美国跃居世界之首,但集中于外观设计类的创新明显“成色”不足。


在“创新决定未来”的大环境中,政府的担忧溢于言表,以“工业生产线”思维来推动科技创新的跨越式发展,已有些“病急乱投医”的意味。

这让科研系统在“时间节点”、阶段验收等急功近利的制度滋养下“茁壮成长”,最终走向源头型、突破型的高风险创新稀缺,导致同质化、模仿型项目的权力寻租泛滥。

加之,科研系统中的老龄化现象严重,思维保守与循规蹈矩的人员结构,对于审批制、评比制的路径依赖极为严重,又怎能突破如此沉重的行政化窠臼?由此,中国的科研系统已沦为审批制、评比制的最后堡垒。


客观上说,新中国从百废待兴到再次腾飞的经济奇迹,是在“政府+市场”的二人转之下上演的。


行政权有节奏的收放通过审批、评比制最终传导向市场,这不仅是中国特色,更是中国智慧。但随着中国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时代背景的切换已令审批制、评比制异化为改革的绊脚石。


正如铁道部作为计划经济的最后堡垒,分拆是完成历史使命后的功成身退一样;科研系统也正在迎来打破堡垒的关键性时刻。


其实,对于中国科研机构来说,国外同行早就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参考体系。

首先,与中科院直属国务院,大学是事业单位,科研机构转制公司属于国企的官方身份不同,国外科研系统独立于政府外,主要资金来源于民间,并通过成立基金董事会吸收各类社会资本,高度独立性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

其次,国外科研系统和学术荣誉并不附带物质利益,科学院成员不仅无收入、无津贴,甚至还要缴纳会员费,其权利仅仅是获得学会刊物、参考文献和查阅手稿的便利,而这恰与附着在国内学术头衔上的经费、项目、级别等不当利益形成鲜明对比。

另外,国外科学院也并非官方授予的最高权威,只是一种荣誉,既体现出对科研人员的尊敬,又抑制了学术上的浮躁,避免被金钱劫持的悲剧。


由此不难看出,国外科研系统之所以能够“出淤泥而不染”一是了分离了政府,二是切割了利益,未来中国科研系统改革或许也将朝此方向发展。


科研系统这一最后堡垒的瓦解将明显感受到两股力量的冲击。


一方面是去行政化。

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至各个部门,行政权加大存量“瘦身”和严格控制增量的“自我革命”脚步将越迈越大,政府在二人转中的戏份比例必将面临再平衡,科研系统内的削权、分权是不可避免的。

科研系统3.jpg

另一方面是科研机构的市场化、公司化。

如同硅谷基地依托斯坦福大学等一流高校的形成模式,在中国亦有很强的可复制性。

允许科研人员以专利发明作为资本入股参与创建企业,并采取政府减免税收、建立孵化器和提供启动基金等方法推动发展,最终通过风险投资运作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在这样的变局中,不再与行政权益“挂钩”的学术荣誉和院士头衔等吸引力将越来越小,但对于智慧和创新的认可最终将通过市场化的方法实现。


科研价值评估回归市场不仅有利于打通“产—学—研”链条,也加快了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速度,届时,困扰数代人的“钱学森之问”、“李约瑟之谜”也或能迎刃而解。



作者 王德培 

语言不过关被拒?美国EditSprings--专业英语论文润色翻译修改服务专家帮您!

EditSrings论文润色.png

上一篇:不靠导师第一次投SCI论文就接收了

下一篇:国内高校的15个圈子!你在哪个圈?EditSprings艾德思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凡注明来源为“EditSprings”的论文,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EditSprings并附上论文链接。

最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