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美国波士顿
更专业的论文润色机构
推荐好友
400-110-1310

咨询学术顾问:400-110-1310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日,9:00-23:00

建议反馈/客户投诉:Editsprings@163.com

微信扫码二维码,添加学术顾问企业微信

您还可以点击在线咨询按钮,与人工客服直接对话,无需等待,立马接入。

在线咨询
注册 登录
欢迎关注“艾德思EditSprings”微信公众号

关注微信获取最新优惠和写作干货,
随时手机询价或咨询人工客服,更可实时掌握稿件
进度,加速稿件发表。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服务号

2018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EditSprings,艾德思

网络 | 2019/01/22 11:42:50  | 125 次浏览



2018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授奖名单 陈 晨 男 清华大学化学系

段学志 男 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

贺晓鹏 男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侯 旭 男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和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史壮志 男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孙庆福 男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徐航勋 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

徐江飞 男 清华大学化学系

余达刚 男 四川大学化学学院

张如范 男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

2018年度青年化学奖于5月起接受推荐申请,共产生有效候选人91名.9月至12月,经分组通讯评审和评审会会议两轮评选,最终产生10名获奖者.

获奖者及其成果介绍 陈 晨 清华大学化学系

 

 

精确调控催化材料微观结构,实现对催化性能的显著提升.

陈晨,清华大学化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11月出生.自2015年回国独立开展工作以来,专注于纳米复合催化剂的研究工作,针对纳米催化材料设计合成难点,着重从催化剂的结构/表界面化学性质出发,设计和调控催化剂的化学组成/形貌和表界面结构,探索材料结构和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从原子级别上构建催化反应活性中心,全面提升材料催化性能.迄今已发表文章40余篇,包括 Science / Nat. Catal. / Nat. Commun. / J. Am. Chem. Soc. / Angew. Chem. Int. Ed. / Adv. Mater. / Chem. Sci. 等,被引用2000余次.研究成果被美国能源部/ Science Daily/Chemistry Worl d等多家权威公司网站转载,并在 Research Highlights/Perspectives 或 News & Views 中评述报道.获得国际发明专利3项.2015年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

段学志 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

 

基于动力学分析的金属-碳催化剂设计与优化的新方式,将反应动力学分析从传统的反应器设计拓展到催化剂设计.

段学志,上海市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东理工大学分室)副主任,1983年6月出生.针对金属-碳催化制氢/合成气转化/生物质转化等过程,结合实验研究与理论计算,提出了基于动力学分析的催化剂活性位辨认的新方式,发现易于通过实验测量的金属电子结合能/电荷可为催化剂活性描述符,阐明了碳载体表面精细原子结构对负载金属电子结构及动力学行为的调变规律,研制成高比质量活性和稳定性的金属-碳催化剂.迄今在 JACS/Angew. Chem./AIChE J./Chem. Eng. Sci. 等化学与化工主流期刊上发表sci文章70余篇.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中石化委托项目等16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2项.获得2016年国际催化联合理事会 Young Scientist Prize /2017年中国化工学会第九届侯德榜化工科技青年奖/2018年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六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等奖项.

贺晓鹏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发展灵敏/快速/特异性的糖荧光分子探针,为人类重大疾病的精准诊疗提供新颖化学工具.

贺晓鹏,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6月出生.自2006年起,在华东理工大学学习及开展科研工作至今,主要致力于发展灵敏/快速/特异性的糖荧光分子探针,并通过对自然界细胞表面糖缀合物簇分布形态的模拟,简易构建了基于多元化材料基底的自组装荧光糖簇,实现了对癌细胞/炎症细胞/流感病毒以及超级细菌表面糖结合蛋白的靶向原位标记,为糖化学生物学及其相关医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颖/精准的化学诊疗新工具.至今已在 Chem / Nat. Commun. / J. Am. Chem. Soc. / Angew. Chem. Int. Ed. / Adv. Mater. / Chem. Soc. Rev. 等学术期刊发表文章百余篇,获引用2200余次,ESI高被引文章8篇,ESI热点文章3篇,H因子29.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2018年获首届中国化学会化学生物学奖(35周岁以下突出贡献奖),201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侯 旭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和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提出了基于动态界面设计的液体门控概念,并在外场响应性液体门控的可控性与稳定性研究及应用方面取得了原创成果.

侯旭,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和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12月出生.一直在仿生多尺度孔道和胶体与界面化学的基础及前沿研究领域,独立开展系列深入的研究工作.他在仿生纳米智能通道界面非对称设计和动态界面设计响应性液体门控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在胶体与界面化学研究领域中,首次提出了液体门控的概念,其独立工作围绕具有外场响应性界面体系构筑的基本科学问题,在响应性液体门控可控性/稳定性的研究及应用方面取得系列重要的原创成果.已在 Nature/Nature Reviews Materials/Science Advances/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 等期刊发表文章53篇.出版2本国际学术著作.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重点专项(2018年);福建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8年);入选美国化学会 SciFinder 化学领域未来领袖(2014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事业发展奖(2014年).

 

史壮志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过渡金属催化吲哚苯环区域精准修饰和惰性键精准硼化反应,为复杂分子的精准修饰提供简洁/高效途径.

史壮志,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10月出生.主要从事均相金属催化合成方式学研究.基于重要的有机分子,使用易得的金属催化剂,精准的控制非传统活性位点的官能团化,发展了一批新的合成方式学,为复杂分子的精准修饰提供简洁/高效途径,突破了一些传统方式无法实现的反应过程.自2014年在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独立开展工作以来,已在 Nat. Catal. / J. Am. Chem. Soc. / Angew. Chem. Int. Ed. /Chem/ Sci. Adv. 和 Nat. Commun 等期刊发表文章30余篇,被他引3000余次.曾获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江苏特聘教授/江苏省双创计划/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等人才项目支持.

 

孙庆福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构筑具有多重响应的动态大环受体及主客体复合物仿生催化剂,建立分立型稀土有机超分子的精准组装与发光调控策略.

孙庆福,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1983年10月出生.主要从事配位超分子化学的研究,在新型配位超分子主体的合成与性能调控/基于主客体化学的识别传感及催化等方面取得系统研究成果.至今已在 Science / Nat. Chem. / J. Am. Chem. Soc 等期刊发表文章40篇,他引1000余次.相关科研进展入选 Science Foundation In China /2017年度中国稀土十大科技新闻/2017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创新创业成果丨年度巨献等.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福建省创新创业人才计划/福建省杰出青年基金等人才项目支持.

徐航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

 

探索超薄二维高分子材料化学合成与组装新方式,发展二维高分子材料在光电催化能量转换领域的新应用.

徐航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教授,1983年11月出生.基于功能高分子可控合成/组装与高分子物理化学基本原理,围绕二维共轭高分子的设计/合成与应用开展系统科研工作.近期相继发展了能实现高效光催化分解纯水的二维共轭高分子材料,解决了非金属体系光催化纯水分解的挑战性难题,展现出高分子材料在太阳能到化学能能量转化研究中的应用潜力.近年来,在 Adv. Mater./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Nano Lett. 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文章30余篇,他引2000多次,并有多篇学术文章入选 ESI "Highly Cited Papers' 和所发表杂志 "most-accessed articles' .同时,多项学术研究成果被 Science 网站/新华社以及其他新闻媒体报道.

 

徐江飞 清华大学化学系

 

发展功能超分子聚合物体系的分子工程学,为开发动态/绿色/可持续的功能超分子材料提供了新方式和新思路.

徐江飞,清华大学化学系助理研究员,1988年1月出生.2009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博士毕业,2016年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士后工作结束后,继续在清华大学开展科研工作.他围绕超分子聚合物的可控组装/材料制备以及功能调控开展了系列研究.发展了刚性二苯乙烯光响应基元,为光控超分子聚合开辟了新的途径;建立了超分子界面聚合新方式,为超分子材料的可控制备提供了新的契机;发现了选择性抗菌超分子体系,为缓解细菌的耐药性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些研究成果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开拓了功能超分子材料的新方向.至今已在 Angew. Chem. Int. Ed./Chem. Sci. 等期刊发表文章40余篇,研究成果被 Nature,Angew. Chem. Int. Ed. 等多家期刊撰文报道评述.

 

余达刚 四川大学化学学院

 

 

发展CO2高效活化与选择性转化的新理念/新策略和新反应,实现CO2变废为宝和高附加值产品的精准合成.

余达刚,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9月出生.2007年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化学学院,2012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之后作为洪堡学者在德国明斯特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15年回到母校四川大学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扎根西部.他坚持围绕CO 2 活化与转化的基本科学问题开展独特研究,发展了CO 2 高效活化与选择性转化的新理念/新策略和新反应.首次提出"CO 2 = CO + O'理念,并以此指导CO 2 代替CO和氧化剂参与重要杂环的合成;开发了基于自由基型模式的CO 2 转化反应,利用高活性的自由基参与反应,在温和条件下实现了噁唑啉酮等重要杂环化合物的高选择性制备;首次实现了铜催化的CO 2 参与的不对称还原羟甲基化反应,取得了优秀的对映选择性/化学选择性/区域选择性和Z/E选择性;开发了新型的可见光促进单电子活化策略,通过单电子还原CO 2 形成自由基负离子,进而参与烯烃的双官能团化反应,取得了独特的区域选择性;最近,基于极性翻转策略,通过碳氮键的选择性断裂实现了CO 2 参与的多种新型羧基化反应.独立工作之后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文章28篇,部分工作被 Chemistry Views/Synfacts/OPR&D 和 <有机化学> 等作为亮点介绍.入选2015年中组部"青年千人'/四川省"青年千人'和2016年 "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 Emerging Investigators .获得2017年 Thieme Chemistry Journal Award /2017年 ACP Lectureship Awards /2018年四川大学"优秀教师'/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和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

 

张如范 清华大学化工系

 

在宏观长度结构完美的超长碳纳米管可控制备与性能研究以及高效纳米空气材料制备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

张如范,清华大学化工系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特别研究员,1986年3月出生.在碳纳米管可控制备与性能表征/纳米技术高效空气过滤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取得多项突破性科研成果,制备出世界最长(单根长度55 cm)碳纳米管以及强度达80GPa的碳纳米管管束/实现单根碳纳米管光学可视化及宏观尺度可控操纵/首次发现厘米级长度碳纳米管管壁间超润滑现象/开发出耐高温高效空气过滤材料等.截止目前,共发表文章44篇;其中,以一作/通讯在 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Nano Letters 等发表文章15篇;其他合作文章28篇,总引用2890次,H因子21;获6项授权发明专利;独立或参与撰写5部学术专著.曾获瑞士 Chorafas 青年研究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8年中国新锐科技人物特别奖等多种荣誉和奖励.

 

 

更多科研论文服务,动动手指,请戳 论文润色投稿期刊推荐论文翻译润色论文指导及修改论文预审

语言不过关被拒?美国EditSprings--专业英语论文润色翻译修改服务专家帮您!

上一篇:艾德思:写给医学工作者——职称论文快速发表策略

下一篇:201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实行网上申报,EditSprings,艾德思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凡注明来源为“EditSprings”的论文,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EditSprings并附上论文链接。

最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