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美国波士顿
更专业的论文润色机构
400-110-1310

咨询学术顾问:400-110-1310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日,9:00-23:00

建议反馈/客户投诉:Editsprings@163.com

微信扫码二维码,添加学术顾问企业微信

您还可以点击在线咨询按钮,与人工客服直接对话,无需等待,立马接入。

在线咨询
欢迎关注“艾德思EditSprings”微信公众号

关注微信获取最新优惠和写作干货,
随时手机询价或咨询人工客服,更可实时掌握稿件
进度,加速稿件发表。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服务号

20年老主编教你写学术论文起重机吊装技术之家,EditSprings,艾德思

网络 | 2019/03/11 13:41:22  | 217 次浏览

 要撰好一篇学术文章,必须要掌握好撰写学术文章的方式.老主编从事研究二十余年,从事学术刊物的主编已有近十年的经历.从事学术研究使我有专业的眼光来看待学术问题,而作为主编则使我有机会抛弃学术研究的浮躁而冷静地从刊物的角度来思考学术创新的可能性.因而,我可以有机会把两种不同的眼光和视角交织在一起来谈谈怎样撰写好一篇学术文章的问题.

一/选题

选题是否成功是研究成功的前提.没有好的选题,即便是洋洋洒洒数万言乃至数十万/数百万言,结果都是无用的废话.这就不能视为成功的研究.成功的研究一定是建立在成功的选题之上的.那么,什么是成功的选题呢?简而言之就是选题要有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是什么呢?

▍一是指研究的目标取向

成功的选题应该是揭示研究的目标取向,也就是要使研究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研究的目标取向所反映的是研究是否有价值,是否值得研究.因此,从选题来看就可以知道该问题研究的状况和可能发展的趋势.如果选题没有揭示研究的目标取向,而只是陈述了一个事实,那么就意味着该研究不值得研究,或者说前人已经做了比较详尽的研究,在目前的状况下已经没有深入的可能了.这种选题就不应该去选.

▍二是指研究的具体范围

成功的选题应该是范围具体,不是大而全的.也就是选题不能过大,过大的选题会使研究无法深入下去,只是如蜻蜓点水.另一方面是题目太小,研究就会过于沉迷于琐碎的细节,从而使研究失去了价值和品位.特别是有的细节并不具有代表性,也不能真正反映事物发展的趋势,但由于研究者的视野太小,没法从细节中发现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三是要对一个学术问题产生质疑,或者说要有争鸣性

学术研究是无止境的,真理更是无止境的.很多学术观点在当时是对的,或者说是真理,但时间和条件都变化了,因而其真理性也会发生变化.因此,选题一定要敢于质疑,但质疑必须要有理有据,而不是随便怀疑.在有理有据的基础上怀疑,这样的选题一定是有价值的.

总之,选题是很讲究技巧的.选题实际上是积累后的第一次思想井喷,没有积累就无法进行选题.好的选题可以使研究事半功倍,好的选题是文章成功的前提.在选题之后,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题目的表达,即怎样把这个内容表达出来.这里也有几个讲究:

一是题目不宜太长,太长表明作者缺乏概括能力和抽象能力,题目要求精炼/简洁,要力求达到多一个字太长/少一个字太短的水平.

二是核心概念不宜多,最多两个,最好一个.这就必须贯彻"计划生育'政策.核心概念超过两个,文章到底研究什么就非常难把握了,而且概念太多通篇很可能就是在解释概念,实质性的内容就被冲淡了.

三是表达要精准,题目如果引起歧义,或者模糊不清,那么文章在写作时很可能出现跑题现象.

二/文献梳理和文献的使用

文献是写好文章的材料,也是研究的基础.它反映的是研究者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能力.没有文献,就相当于造房子没有砖块一样;同时,没有文献也像在空中造房子一样没有基础.文献是学术传承和学术伦理的载体.尊重文献就是尊重前人的研究,尊重文献,也体现了学术发展的脉络.因此,文献在撰写文章中至关重要.在撰写文章之前,一是要对文献进行必要的梳理,二是要善于使用文献.

▍(一)关于文献梳理

1.梳理文献的目的是什么?

选题的问题意识来源于对文献的阅读和分析,问题意识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基于既有的研究而发现问题.梳理文献的目的在于:

其一,梳理所选问题的历史发展脉络.任何问题都有一个发展脉络,不了解学术发展的脉络就不能对学术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也就是说,这个问题是从哪里来的,进而才能预判这个问题的未来发展方向可能是什么.不仅要梳理这一问题国内研究现状,而且还有梳理国际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从而全面把握这一问题研究的基本状况.如果打开电脑就直奔主题,对某一具体问题洋洋洒洒地写下去,也不去查阅相关文献,结果可能是低水平重复的东西.这样的文章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即便发出来,也仅仅是作为工作量或评职称的成果而已,并不代表它对学术有什么贡献.在学术文章中,开头就直奔主题的文章,一般都不是好的文章.人贵在直,文贵在曲.文章的贵也在曲.而这种曲是通过对前人既有研究的追述和分析表现出来的.

其二,梳理文献是充分肯定前人所做的学术贡献.任何人的研究都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这就是牛顿所说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研究中,这个巨人不是具体的一个人,而是所有对该学术问题作出了贡献的前人.学术的传承就是要尊重历史,不尊重前人的学术贡献,就难以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也难以对学术研究进行深入研究.不尊重历史,我们同样会陷入盲目自大的学风,以为别人都没有达到自己的水平,从而最终也会陷入重复别人已经说过的故事,浪费学术资源.

其三,梳理文献最根本的目的是发现前人研究中的问题,从而为自己的研究找到突破口.学术问题大多不是一代人就能解决的,一代人只能解决那一代人的认知水平之下所能解决的问题,但即便如此,也存在着研究的疏忽和漏洞,也会因主观能力的不足而存在着研究的缺陷.因此,后辈学者就是要反复不断地阅读/比较和分析前人的既有研究成果,从中发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这样,自己的选题就有可能或者延续前人的研究使之深化,或者发现前人研究的漏洞和不足以进行弥补,或者在原有的问题领域发现新的研究处女地.这才真正体现了所做选题的研究价值.

2.怎样梳理文献?

不少作者喜欢在引言中一口气把所有相关的文献都罗列出来,认为这就叫文献梳理.但是,把所有相关文献罗列出来肯定会占据了文章的篇幅,会导致喧宾夺主的文章结构.文献罗列太多,正文就要腾出篇幅来,结果正文想写下去但发现篇幅越拉越长而不敢深入下去了.这种文献梳理方式是最不可取的.正确的文献梳理方式是:

其一,选择有代表性的文献,即在权威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和权威论著,这些文章论著代表了学术发展的基本状况.不能把所有论文都罗列出来.

其二,选择有代表性的作者的文章,也就是权威学者,或者是活跃在学术界的作者的文章/论著.这些文章论著同样也代表了学术发展的基本态势.

其三,选择研究的视角来梳理文献.也是结合您要研究的视角特别是具体的问题来梳理文献,这样范围就大大缩小,也有利于作者把握文献.

其四,不一定千篇一律地要在引言中进行文献梳理,引言可以对问题的来龙去脉进行适当阐述,在正文撰写的过程中,可以对具体的观点进行文献追述.这种方式要求作者对学术史特别是前人的学术观点十分清楚,对文章的写作已经有娴熟的技巧.这就不是一般的新手能够把握的了.

▍(二)怎样使用文献?

在文献的使用上,相当多的作者以为论文有注就是使用了文献.但是,文章究竟使用了什么文献?还有就是所用文献是否与所引用观点具有一致性.在使用文献上有以下几种错误倾向:

1.为文献而文献,也即是在文献上凑数.用一大堆文献来吓唬读者,显示作者是阅读了大量文献的,但仔细看后,会发现文献与文章的观点关联度不高.实际上就是假文献.一般的审读者可能不会认真看文献,但作为编者,特别是主编第一眼就是要把好文献关,决不能让作者在文献上鱼目混珠.

2.文献与所引用的观点属于张冠李戴,引用的观点本来是张三的,但作者因有惰性不愿意去查对,只是在二手文献中看到了李四用了该观点,于是就以为这个观点就是李四的.这种情况非常严重.

3.绝大多数是自引文献,完全回避其他学者的研究.这种情形体现作者的是自傲,以为这个问题没有人超过自己,因此不愿意引用他人的观点.甚至为了突出自己,把自己的各种论文都自引出来.这种情形表明作者有沽名钓誉之心.

因此,使用文献是不能有任何投机取巧的方式,必须老老实实.使用文献体现了一个学者治学是否严谨,研究是否下功夫.因此,使用文献时:

1.切忌文献堆砌,使用文献的价值在于体现文章的研究深度和严谨性,而不是通过堆砌文献来炫耀自己的专业知识多么广博.如果是这样,结果可能是适得其反.

2.切勿张冠李戴,一定要去查找文献的源头,如果是经典著作,就更加需要去阅读和查对,不可"人云亦云'.尤其是外国文献有的作者不愿意阅读,而别人引用之后,自己在没有阅读的情形下而引用了,甚至还想用外文形式来冒充.这在学术界是有公案的.张冠李戴还有一种情形就是引用观点时是一个学者,但注释文献时却是另一名学者.这表明,作者根本没有读过被引观点学者的文献,而是从注释文献归属作者的文章中看到了这句话,同时又不愿意花时间去查对,所以也是一种张冠李戴的情形.

3.切勿用网络文献/报纸文献.学术的浮躁与否,学术的严谨与否,从文献的使用上一看就清清楚楚.如果通篇论文的文献都是网络文献或者是报纸文献,这样的文章无论怎样都是不深入的.有的作者会说,网络文献/报纸文献表明文章是最新的观点.但是,网络文献和报纸文献并非是学术观点,也并非是经过严格论争的学术观点.或者说,这样的观点没有学术底蕴.因而,这些文献不能支撑一篇学术文章.当然,网络文献/报纸文献是否就不能用了呢?那也未必.有的数据必须通过网络来发布,如一些统计公司的统计数据,调查数据等都是从网络上发布的.简而言之,权威公司的网站/权威学术公司的学术网站/国际知名的研究公司网站等,这些网络文献完全可以用.

4.切勿想当然地使用文献,包括弄错出版时间/引用内容错误/页码错误/作者和译者错误等.这些都会导致文章出现严重的硬伤.

三/论证的逻辑

研究是一个论证的过程,论证是一个严密的逻辑思维过程.然而,当前有些文章缺乏这种思维,大多数用发散性思维来写文章的,因而文章就缺乏深度.论证的逻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层次感,而不是平面感

好的论证逻辑一定是立体的/有层次感的,而不是平面性.世界是平的,这只是一种臆想,文章的论证逻辑是立体感的,这是一个刚性的现实要求,而不是臆想.好的论证逻辑就像剥洋葱,一层一层剥到中心,最后才知道洋葱中心究竟是什么.而平面性的论证逻辑缺乏新奇感,就像摊大饼,一开始就知道大饼中是什么内容了,所以这样的论证不会给人遐想,也不会带来新奇.好的文章,同样要给读者带来出人意料的结果.

▍2.缜密性,而不是一盘散沙

论证缜密性体现的是作者的思维能力,也体现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专业基础扎实的,其逻辑思维能力肯定要强.相反,没有扎实的专业根基,那么其论证肯定是碎片化的.因为,他掌握的专业知识本身就是碎片化的.碎片化的专业知识,只能导致碎片化的论证逻辑.

▍3.科学性,而不是宣传性

学术研究无疑是一个求真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通过大量的事实或史料经过逻辑论证之后才能得出结论.正是这样,学术才具有真理性和科学性.然而,如果学术研究缺乏这样的精神,做历史研究的不愿泡图书馆/档案馆,做现实研究的不愿做田野调查,用的是二手材料和二手数据,并且先预设一个价值立场,用这些材料和数据来证明这个预设的立场或观点.殊不知,同样的材料和数据可以证实完全相反的两种观点.这样,学术研究因没有按照学术规范而导致学术失去了科学性和真理性.反过来,预设一个观点,可以毫不费力地找到相应的材料和数据来证明这个观点,这同样也会导致难以找到学术的真理.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对学术的伤害,即任何人都可以从事学术研究,学术也就从根本上丧失了其尊严,也无所谓学术权威可言.正确的方式是在阅读了大量文献之后而形成新的观点,然后再回到材料通过更多的材料来证明您的观点的科学性.

▍4.学理性,而不是口语化

学术文章肯定是学术性很强的,它必须要超越日常生活的口语化表达.口语强调是能让读者听得懂,所以具有随意性.而学术文章并不是要大众听得懂,而是要有专业背景的人才能听得懂.如果都能听得懂,那就不是学术文章了,那就是日常的讲话了.有一种观点在嘲笑,学者的文章是在自娱自乐,别人都看不懂,这种文章对社会根本就没有用.我觉得这种观点实在是肤浅可笑.学术文章都听得懂/看得懂,那就不叫专业学术文章了,学术文章肯定只有专业人士才能看得懂;而且学术文章传承的不是一般的文化,而是一个民族的核心文化,这种文化是民族发展最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它的影响是战略性的.当然,学术的思想肯定要进行大众传播,这时候就需要用通俗的口语化方法来跟大众交流.

▍5.严谨性,而不是随意性

学术研究是一个求真的过程,因而需要研究者必须在文章写作中要有严谨的态度.当前学术的浮躁特别是科研管理部门要求快出成果,从而助长了学术上的各种不端行为.例如,一是随意使用数据.学术文章在使用数据时一定要是权威性的数据,也就是权威公司发布的数据.然而,由于当前数据发布的公司比较多,一些作者在选取数据时太随意,不去研究一下公司本身的权威性,结果所用的数据被学界所质疑.有的甚至因找不到数据的来源而随意改动数据,导致数据失去了真实性.包括所用材料和文献也是一样,近年来,外国著作引进翻译太多,翻译也太随意,甚至译著中曲解了原著的意思的都有,作者在使用这些翻译著作时没有认真挑选,手中有什么就用什么,结果把错误的文献内容引入自己的文章中,导致文章出现一些硬伤.此外,研究的严谨性还可以从使用文献中体现出来.有些丛书文献出版时间是不一样的,而引者可能会想当然地认为整套丛书都是同一出版时间,这也是文章的严重硬伤.

▍6.围绕核心问题展开论证,而不是学术散文天马行空

学术文章肯定有一个核心观点,因而在论证过程中就必须是围绕这个核心观点展开,所有材料的目标都是指向这个核心观点的,而不是从核心观点延伸出去.一旦延伸出去就有可能偏离主题.然而,现在不少作者完全是为了凑字数,为了这个目的,文章的关键词非常多,几乎是每一小节讲述一个关键词,整篇文章很有可能是一个拼盘,而不是在一个关键词或者一个核心观点统领之下的文章.结果,虽篇幅很长,但不知所云,完全如脱缰的野马,怎么也拉不回来.这样的论文之可以说是学术散文,而不是学术文章.

四/文章的修改与查证

论文不厌百回改.这是研究的一种态度.如今大多数人不愿意修改,也不愿意查证文献和材料.这显然缺乏对学术研究的认真和严谨性.

▍作者自己修改论文的要求:

其一/对论文的总体结构再进行斟酌.主要是看是否在结构上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如虎头蛇尾;或者是结构上的不相称性(把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问题放在一起来讨论).

其二,对论文的逻辑进行梳理,看是否存在逻辑上的不连贯性.

其三,对文句进行斟酌,看表达是否存在问题

其四,对文献进行查证,是否存在文献的错误

其五,对数据进行核对,看是否存在数据的错误

其六,对注释进行核对,看是否存在差错

▍怎样对待编辑部的修改建议

其一,在正常情况下,编辑部提修改建议就意味着此文有可能经过修改后达到发表的水平.没有任何新意的情形下,编辑部不会对没有任何新意的论文提修改建议.

其二,编辑部看问题一般视野要宽一些,看问题的视角要大一些,提出修改建议,作者尽可能满足编辑部的要求

其三,如果编辑部的修改建议确实不妥,作者可以回信阐述自己的观点,编辑部认为说的有道理的话,一般也会尊重作者.

其四,不要以为编辑部刻意刁难,多次的来往只会使文章更加完善,而不是在修改多次后否定作者的论文.即便有的修改是多余的,编辑部也会反复推敲的.

五/文章的结尾

文章的结尾既是整篇文章的点睛之处,也是揭示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因而,结尾一定要有气势,往往能够凸显文章的整体品质.从当前的学术文章来看,结尾主要有以下几种问题:

其一,文章根本就没有结尾,当论证完毕后,文章就嘎然而止.这是典型的虎头蛇尾.

其二,没有对前面的研究进行总结,而是离开前面的研究谈体会,因而没有体现结束语的作用.

其三,对前面的研究泛泛而谈,没有集中到观点上来,从而显得太平淡.

其四,太简单,有结尾与没有结尾没有什么区别,这样的结尾就没有意义.

那么,什么样的结尾才是好的结尾呢?我认为至少要体现一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能够从宏观上对文章进行观点性的总结.前面主要是论证,证实或者证伪,但尚未突出自己的观点,所以必须要有一个结尾来提炼作者的观点,使读者更清楚作者的观点.

二是结尾除了归纳观点外,也可以对该问题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以及对该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六/遵守学术规范,信守学术道德

学术规范是学术的生命线.学者必须要按照学术规范从事学术研究,而不可随心所欲提"想法'.一个假设性的观点决不能代表一种学术水平.只有用理论方式进行了符合逻辑的证明之后,如果这个"想法'具有创新性同时又符合学术逻辑,那么这个"想法'才转变为学术观点,这个观点就代表了学者的学术水平.当前,学术不端/学术制假造假行为在文章上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抄袭剽窃

或抄袭观点,或抄袭材料,或抄袭段落,或抄袭文献,或将别人的论文略作改动整体性剽窃,或仅仅是把题目改动署上自己的名字.

2.篡改文献和数据/故意断章取义

这主要是不愿意去核对数据和文献,而自己的文章可能又特别需要这样一组数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结果只好对边缘数据进行为我所用地篡改,或对文献的观点进行刻意地曲解,或断章取义地引用,以迎合自己研究的需要.

4.注释有误或做"伪注',如前面所说的张冠李戴

5.低水平重复

不愿意去阅读文献,因而不知道学术发展动态,导致自己的研究在重复着前人的研究,甚至重复着同辈学者的研究.

6.转引二手文献并且未核对导文献导致以讹传讹

7.只引证自己的文章,自我吹嘘

8.阅读中文文献却引用外文表达文献,结果弄巧成拙

9.源于外文书刊却译成中文,结果牛头不对马嘴

10.转引外文注释却不注明原出处,让人难以查找原文献,难以辨认其真伪

11.一稿多投,有的甚至是略作一点"乔装'后就投给不同的刊物

来源:互联网,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科研论文服务,动动手指,请戳 论文润色投稿期刊推荐论文翻译润色论文指导及修改论文预审

语言不过关被拒?美国EditSprings--专业英语论文润色翻译修改服务专家帮您!

上一篇:发表sci论文应该如何选择期刊?教你选择期刊的方法和技巧

下一篇:新药研制和新资料创制,EditSprings,艾德思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凡注明来源为“EditSprings”的论文,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EditSprings并附上论文链接。

最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