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美国波士顿
更专业的论文润色机构
400-110-1310

咨询学术顾问:400-110-1310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日,9:00-23:00

建议反馈/客户投诉:Editsprings@163.com

微信扫码二维码,添加学术顾问企业微信

您还可以点击在线咨询按钮,与人工客服直接对话,无需等待,立马接入。

在线咨询
欢迎关注“艾德思EditSprings”微信公众号

关注微信获取最新优惠和写作干货,
随时手机询价或咨询人工客服,更可实时掌握稿件
进度,加速稿件发表。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服务号

艾德思:笔者客观性与人文学科的科学迷思

论文润色 | 2019/07/01 11:36:24  | 412 次浏览

  

  不知道读者是否已经发现,在冥冥之碑及其铭文的意象和知识池的意象之间,存在一个逻辑上的跳跃.真理之碑及其铭文,是理想的状态.而知识池,则是现实的状态.前者是人们想象中的理想的知识的样子,而后者是现实中学术共同体知识生产的实际状态.现实中,人们从知识池中捞出来的石碑,只是其他学者放进去的;人们放进去的,也只是自己造的.把这些现实之碑,当成理想中永恒的绝对的冥冥之碑,是一个逻辑跳跃.

  同样,在前述认识论预设3(相信人类能够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和预设4(相信那个认识到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人就是自己——笔者)之间,也存在一个逻辑跳跃.

  这两个逻辑跳跃是同构的,也常常是同时发生的.发生了这两项跳跃的人拥有这样的信念:相信并非全知全能的有限的个人,能够捞出冥冥之海中的真理石碑,并使其铭文呈现出来;或者说,相信肉眼凡胎的有限的个人,能够拥有"上帝视角',看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并提供一个全面的完整的从而客观的描述.而且,更关键的是,具有这个能力的那个人,就是他自己.

  我把这两个逻辑跳跃,称之为认识论的傲慢与僭越.人宣称自己拥有他不可能有的能力,这是一种傲慢;人敢于相信自己拥有"上帝视角',相信自己能够获得永恒绝对的冥冥之碑,这是一种僭越.

  认识论的傲慢与僭越有两种相对弱的版本,看起来不那么傲慢与僭越.其一,虽然认为存在那样一个特殊的人——我称之为"特殊认知主体'——但那个人不是他自己,而是某位了不起的人,比如牛顿/爱因斯坦;其二,认为那个特殊主体不是某位具体的人,而是一群人,比如科学共同体.

  现在我们大概可以有这样的共识.无论多么伟大的科学家,都是肉眼凡胎,都会犯错误,也都不可能拥有"上帝视角',获得冥冥之碑.科学家集合成科学共同体,也无非是一群肉眼凡胎,相信这个肉眼凡胎共同体可以超越一个个肉眼凡胎个体,获得"上帝视角',存在着同样的逻辑跳跃.

  从科学哲学的立场上看,自从卡尔·波普尔的证伪说之后,科学知识已经不再被认为是客观的绝对的知识了,而被认为是一种有可能被证伪的假说.在库恩的理论之中,也已经埋下了后来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伏笔,其结论很简单,当然也会让很多人不舒服:科学知识是科学共同体生产出来的知识产品.

  在传统文化中,人们的确相信存在这类特殊认知主体,那就是各民族的先知和祭司.他们在各自文化中的角色,就是人神之媒,他们能够与神沟通,获得神的旨意.他们的族人相信他们能够为神灵代言.而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某些学术巨匠,还是某个学术共同体,都不再能承担人神之媒的角色.相信某些学术巨匠或者某个学术共同体能够获得超越性的客观的知识,能够获得冥冥之碑,依然存在着上述逻辑跳跃,依然是认识论的傲慢与僭越.在某种意义上,这是原始文明中的祭司信念的无意识残余.

   结语:人文学科的主观性与人文学者的个体责任  

  小说作者可以采用"上帝视角',因为小说中的世界就是小说作者创造的.人文学科,无文章史哲,作者只能以第一人称视角写作.比如罗素写<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其中讲的就是罗素——也只能是罗素——所理解的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③每一个人都是主观的,而妄称客观,幻想获得"上帝视角',获得冥冥之碑,是认识论的傲慢与僭越.

  人文学科原本就是主观的学术,大家各自呈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对于世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彼此对话,相互协商,从而达成相互理解,并在此基础之上,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正如科学知识社会学所说,知识是获得了集体认可的个人观念—信念.④

  如前所述,即使自然科学,也并非是客观的绝对的知识,同样是获得了集体认可的信念.正因为如此,科学自身才会有内容上的增加,还有基础性的结构性的范式变化.

  20世纪最重要的两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和玻尔都不认为自己已经拥有了真理.玻尔甚至明确地说:"认为物理学的任务是去发现自然界是怎样的是错误的.物理学讨论的是关于自然界我们能说什么.'⑤这就是说,在玻尔看来,物理学只是对于物理世界的一种解释方案.

  人文学科放弃了超越性的客观性的幻觉,只是放弃了人文知识的神性,但并非放弃人文学科的严肃性;也并非如某些人对于相对主义的批评,可以怎么都行;恰恰相反,是更加明确地承担起学者个人的责任.

  如此,人文学科应该坦然地,用"我',作为叙述主体.  

    注释:

  ①田松:<在历史中稳定的生活——从时间维度重述地方性与普遍性>,<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年第7期.

  ②田松:<何以知其然也——上帝视角与相对主义>,<科学与社会>2015年第4期.

  ③田松:<何以知其然也——上帝视角与相对主义>,<科学与社会>2015年第4期.

  ④大卫·布鲁尔:<知识和社会意象>,霍桂桓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3页.

  ⑤转引自Roger G. Newton, The Truth of Scienc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p.176. 又参见卢鹤绂:<哥本哈根学派量子论考释>,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27页,该处将"讨论'译为"涉及',特此说明.

 

 

更多科研论文服务,动动手指,请戳 论文润色投稿期刊推荐论文翻译润色论文指导及修改论文预审

语言不过关被拒?美国EditSprings--专业英语论文润色翻译修改服务专家帮您!

上一篇:艾德思一对一论文辅导有哪些特点?盘点它的五大特点

下一篇:艾德思:孙思邈夜饭饱损一日之寿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凡注明来源为“EditSprings”的论文,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EditSprings并附上论文链接。

最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