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美国波士顿
更专业的论文润色机构
400-110-1310

咨询学术顾问:400-110-1310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日,9:00-23:00

建议反馈/客户投诉:Editsprings@163.com

微信扫码二维码,添加学术顾问企业微信

您还可以点击在线咨询按钮,与人工客服直接对话,无需等待,立马接入。

在线咨询
欢迎关注“艾德思EditSprings”微信公众号

关注微信获取最新优惠和写作干货,
随时手机询价或咨询人工客服,更可实时掌握稿件
进度,加速稿件发表。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服务号

艾德思:谈读书做学问

论文润色 | 2019/07/02 13:53:40  | 449 次浏览

  

  我5岁开始上学,现已85岁,八十年以来,对读书做学问有一些肤浅体会:做学问,就是"学'和"问'.不学就无问,不问就无学."学',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应该是向天学/向地学/向禽兽学/向草木学,一句话,向自然学.<周易>说:"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就是说要向天/地/禽兽/草木学习.神农尝百草,就是向自然学习.中国的诸多古书就是由此而来的,包括中医/拳法,如五禽戏就是向禽兽学习的结果.从科学著作来看,沈括的<梦溪笔>/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是向自然学的伟大成果.

  人除了向自然学以外,还要向自己的父母学/老师学/亲戚朋友学/学生学.学是求知的一方面,另一方面,知识是"问'来的,无问便无知.人一生来,问的第一人是我们的父母.然后是朋友/学生/工人/农民/士兵,所以孔子讲"不耻下问'."德尔菲神谕'称苏格拉底最有智慧.苏格拉底想知道我是否真有智慧,就问医生/工人/农民,结果他认为自己没有智慧,而这就是智慧.所谓"学问',就是您自己认为自己没有学问,才去追求学问,去求得学问.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去读书做学问呢?

 

    第一,脚踏实地/夯实基础. 学问是老老实实的一种知识,所以读书做学问一定要脚踏实地,从一点一滴做起,才能把自己的基础打得很扎实.研究思想的人,特别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做中国哲学和理论工作的,都应该老老实实地/认认真真地/踏踏实实地去读原典.绝不能以第二手资料作为我们做学问的根据,如果我们只跟着二手资料跑的话,往往就落入别人观点的陷阱,只能人云亦云,就不可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

  研究中国哲学,应该懂得一点文字/音韵/训诂.中国的古典著作,如果光看文字,可能会望文生义,以现在的观点来解读,可能和原意不符,若懂得一点文字音韵训诂,就能帮我们更好地/更正确地去理解原典的本意.

   第二,立德为先,立功立言. 读书/做学问要以德为本,目的是为求真理,无德,无法求得真理."德'是学者最起码的道德标准.<大学>第一句话就是"明明德',怎样明明德,就是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才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是以内圣外王为目标.所以说读书是做学问/做学者的首要条件.

  一个学者,工作的性质就是求真理.而一个丧失道德的人,他是不可能求得真理的,也不能求得真理.只有立德,才能立功/立言.自古以来,像孔子/老子/孟子/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等人,他们的人品,看<史记><汉书><宋史><明儒学案>等就可以明白,他们都是有高尚品德的人.他们的"言',如<论语><孟子><春秋繁露><四书集注><传习录>等,之所以千百年流传至今,首先是因为他们有德,所以他们的言就值得我们不断地去学习体会,去实行.

    第三,眼耳鼻舌,学问思辨. 当今世界像个"万花筒',我们每天看到的东西五花八门,所以我们应该正视.很多人看手机,成为低头族,一个人有限的生命/有限的时间都被手机占据了/填满了,人就不去正视,不去思考问题;我们的耳朵每天听多而杂的各种各样的新闻,这就需要正听,就是听"正能量'的东西;现在鼻子闻的东西很多,古人讲恶恶臭,好好色,是说您的鼻子能不能去分辨哪些是臭的东西,哪些是香的东西,这样才能真正地分辨善恶/是非,方可知道哪些我应该去做,哪些我不应去做,哪些可以看,可以听,以及不可看,不可听.经典文本,都有它一定的趣味,读书做学问要尝一尝其味道.每个哲学家/思想家的思想各有其一定味道/趣味及思想的倾向与旨趣,尝其味,才能体其道.总之,唯有通过眼耳鼻舌去领会文本的意蕴,才能贴近文本的原意及作者的本意.

  学问思辨,是读书做学问的逻辑推进过程.博学,才能使我们的思想眼界开阔,对国内外的知识,都有所掌握.但博而要约,光博不约,不能专精,博大与简约相辅相成;对博约的知识进而要问一个为什么,要追根究底地审问,再经消化梳理,以适合我们的需要;对经过审问的知识,再谨慎的思考/仔细的分析,才能进而明辨真伪/是非/善恶,便可"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然后努力去实践/笃行.

  比如做博士文章,一定要博,把这一方面与相关领域的国内外论著/观点加以概括综合,经审问/慎思指出其不足之处/解释的欠缺和观点的错误,从而补其不足,正其欠缺,纠其错误,提出自己的独立观点,这便是由博学进入审问/慎思/明辨,使文章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第四,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 哲学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学问.中国哲学遗留下的一些道德精髓/思想精华,都是先贤追根究底地总结出来体现时代精神的精华.研究中国哲学,研读先贤的经典文本,对其每一句话,都应该问一个为什么.就是说要探究其本意,要读出其话语背后的意思,特别是字里行间一些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思想.这就需要对文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提出疑问.朱熹曾这样说,应该对文本有疑问,如果您没有疑问,要使其有疑问,这样才有所进步.陆九渊说,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一旦对文本,或对问题有疑问,说明您自己有了体会/觉解和体认.古人特别指出,读书没有疑问,就不会有收益.陈献章说,如果您读书没有疑问,就等于白读.因为对您的思想没有震动和觉解.读书有粗读和精读之别.比如说,浏览很多书,这是粗读,在浏览中发现和我的思想或所作的文章相契,对我所思考的问题有启发的,便再去精读.比如说做博士文章,研究一个人物,或一个问题,对这个人的著作或这个问题有关的文本就成为精读的对象,对精读的文本应该仔细的琢磨,甚至对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要追根究底,体会作者的原意和文本的原蕴.李贽说,疑就是悟,是思想的自觉和自由,达到豁然贯通的思想境界,对很多问题就可以举一反三/迎刃而解.在发现疑问/解决疑问中,发现新观点,达到新的境界.所以,疑问是读书做学问的重要工夫,疑问使外在的书本知识转变成自己内在的思想,有疑问说明我们独立地慎思明辨,化解疑问,就是实践的另一形式.

 

<学术生命与生命学术——张立文学术自述> 资料图片

   第五,奇思妙想,勇立潮头. 近现代以来,以为中国本没有哲学,认为哲学在中国,而不是中国的哲学.如蔡元培在胡适的<中国哲学大纲>序言中讲的,<天下篇><六家旨要>,都是平行的,中国哲学要编成系统,我们古人著作没有可依傍的,只能依傍西方的,这是中国哲学开创时期.金岳霖在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的<审查报告>中说,胡适的哲学史,就像美国汉学家的"成见'写的哲学史.这在向西方学习中,是可理解的,我们应该肯定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为中国哲学做了筚路蓝缕的工作,应肯定他在开创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但在当今信息革命的时代,我们应该依据中国的哲学实际讲自己中国的哲学,这便是自己讲/讲自己.就是自己按照中国哲学的故事,讲中国的哲学;以中国自己的话语,讲中国的哲学.一种哲学观点或哲学思想,本来是从奇思妙想中出来的,因为哲学是一种形上学的观念和思想,它超越了一般的概念,换言之,它超越了世界上的一些现象,从现象中超越出来,概括成为一种理念,这种理念的本身就是思想家/哲学家奇思妙想的结果.如果一个哲学家没有奇思妙想,他就不可能出哲学思想.

  陆九渊和朱熹曾讨论一个问题.陆九渊讲:"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就是道.朱熹说:"所以阴阳者,道也.'所以阴阳者,是说道是阴阳背后的所以然者,是阴阳存在背后的那个根据.作为阴阳两极现象背后的根据/原理,是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哲学作为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种观念/原理,它是奇思妙想的结果.但这种原理实际上是扎根在时代的精神里,它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它是对时代所遇到的/所面临的冲突/危机/矛盾/挫折等现象提出一种解决的办法/方案和理念,这是敢立潮头的奇思妙想.

  在全球化/信息智能时代,中国哲学应有自己的话语权,在世界哲学舞台上应有它一定的地位.中国是五千年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是善思的民族,也是善于创新的民族.<周易>上讲,"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是不断创生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哲学/思想/文化,应在世界文化/哲学/社会科学之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勇立潮水的前头.我们应该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哲学自信/话语自信/科技自信.自信就是一种自尊,是对自己民族文化/哲学/话语/科技的尊重.只有尊重自己的文化/哲学/话语/科技,才能有文化的自信.自信才能谦虚,"满招损,谦受益',骄傲自满就会招来损害,谦虚就会收益,就能进步,就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第六,日新盛德,和合创新. 在信息智能时代,人工智能的发展比我们思想跑得更快,社会的日新月异往往出人意料之外,世界上各种现象千变万化,社会的矛盾/冲突不断涌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读书做学问应该贴近自然/世界/社会/人生,也要贴近实际,笃行实践.对世界的不断变化,经过深入思考和分析,以便把握它.这就需要发挥主体的能动性,不断地创新,"日日新,又日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有很大的收获.<说文>把德作惪,"内得于己,外得于人'.日新就是说思想不能保守,不能是天不变,道亦不变;而是应该变,变则通,通则开放.如果说思想很狭窄,视野不开阔,没有胸怀世界,胸怀人民,那么,就不可能内得于己.要打破旧观念/旧思想,清除先见/囿见/偏见,若不打破和清除,就不能内得于己.外得于人,是指向别人学习,向世界各个国家/民族的优秀文化学习.吸收各民族/各国家优秀的文化思想.这就是外得于人的方式和形式,以使我们的思想更加充实/丰富,得到全面的/完整的/更大的发展,从而构建中华民族更精粹的思想/理论/观念,这是创新的基本路向,也是一种和合创新.天命之谓性,尽管各民族/各国家的一些思想/文化/观点/理论,互相之间有差分,甚至说有矛盾/冲突,但在全球化的信息智能时代,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这就是缘分,我们应该珍惜这个难得的缘分,由冲突融合而达到和合.我们读书做学问都应该沿着日新之谓盛德/和合创新这一条路线,来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使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学术/文化/哲学/话语领域能恢复在世界舞台上原有的重要地位.具体讲,我们也应该按照这条路线来写好我们的博士文章.因为博士文章是人从小学到大学/从硕士到博士整个读书做学问的总结和展示,也是我们一生中读书做学问的一个起点.如果按照这样的路线去做,将来定能在学术上取得重大成果,成为一个大学问家/大理论家/大哲学家.

 

 

更多科研论文服务,动动手指,请戳 论文润色投稿期刊推荐论文翻译润色论文指导及修改论文预审

语言不过关被拒?美国EditSprings--专业英语论文润色翻译修改服务专家帮您!

上一篇:润色sci论文后发表可能性更高吗?原因是什么?

下一篇:艾德思:PFNA和Gamma钉治疗老龄患者不稳定股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比较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凡注明来源为“EditSprings”的论文,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EditSprings并附上论文链接。

最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