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美国波士顿
更专业的论文润色机构
400-110-1310

咨询学术顾问:400-110-1310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日,9:00-23:00

建议反馈/客户投诉:Editsprings@163.com

微信扫码二维码,添加学术顾问企业微信

您还可以点击在线咨询按钮,与人工客服直接对话,无需等待,立马接入。

在线咨询
欢迎关注“艾德思EditSprings”微信公众号

关注微信获取最新优惠和写作干货,
随时手机询价或咨询人工客服,更可实时掌握稿件
进度,加速稿件发表。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服务号

艾德思:中国自然概念的源流和特性考论

论文润色 | 2019/07/05 10:33:44  | 482 次浏览



内容摘要: 中国的"自然'概念自老子创立之后,就一直处在复杂而又多样的演变过程中.从先秦到汉唐再到宋明,从清末它作为西方"nature'的译语到将西方的"自然'同中国已有的"自然'融合起来,这既是经典中的"自然'概念的诠释史,又是人们为它赋予意义的不断建构史.

  事物原本或固有的特质——"自然'即人和万物的本性

  中国"自然'在古代语境中虽然主要不是用作天地/万物等一切现实实体的意义,但它确实又同天地/万物/万有等"实体'概念密不可分.西方的"nature'术语当然是极其复杂的.(20)汉语的"自然'一旦成为"natuer'的译语,相应地它就要承载"nature'的各种各样的意义,这其中就包括它具有的"本性'"本质'这一非常重要的意义.晚清传教士编纂的早期英汉辞典,乃至清末中国人编纂的英汉辞典,都不是用"自然',而是用"宇宙'"天地'"物'"万物'"万有'"天然事物'"万象'和"物理'等来翻译和表示"nature'的实体的意义,也不是用"自然'而是用"性'"性理'"性情'等表达"nature'具有的事物的"本性'"本质'的意义.这说明这些辞典的编纂者们没有认识到中国古代的"自然'本身也具有事物的"性'"本性'等含义.事实上,中国古典中的"自然'从比较早的时候开始就具有了事物原本的/本来的"性情'"本性'"特性'等的意义.这是中国"自然'整体概念的第二个重要含义.

  "自然'作为事物的固有特性和本性,一方面是就人而言,一方面是就物或万物而言.前者是从<庄子>开始的,后者则比较早地出现在<文子>中.老子和黄老学都没有"本性'意义上的"自然'概念.在早期儒道哲学中,表示万物本性和本质的概念主要有儒家的"性'/道家的"德'和"人情'概念,它们又同"生'的概念相关.从表达万物的"创生'("天生庶物')的"生'到所创的"生命'特别是人类生命的"生',从"物之性'再到"人之性',中国古代很早就用"性'去表示"物的本性'"人的本性'等意义.(21)相对于"生'和"性',老子创制的"自然'这个词是晚出的,而且他的用法中也没有表示"物性'和"人性'的意义.一般我们认为老子及其道家的"德'具有"物性'"人性'的意义.庄子的"天德'是其中之一."天德'可以解释为"天的真德'或"天的真性'.<庄子>外杂篇使用的纯朴/纯真意义上的人的"天'和"性',是"天德'的同义语.黄老学不仅有物之德的观念,而且也有人性意义上的"人情'观念,但没有"本性'意义上的"自然'观念.

  相比而言,<庄子>中的情形就比较复杂些,它既有本性意义上的"物德'"性'和"人情'概念,而且也初步具有了本性意义上的"自然'概念,可谓是"天性'"本性'意义上"自然'概念的开拓者.在<庄子·德充符>中,惠子和庄子围绕人是"有情'还是"无情'有一个对话.在这个对话中庄子使用的"自然'就是这种意义.惠子不赞成庄子说的人原本"无情'这种不合常识的看法.庄子首先指出惠子所说的"无情'不是他所说的"无情'.他所说的无情是指"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其中说的"常因自然'的"自然',就应解释为人的性情或人的本性.对话中庄子说"道'和"天'为人"赋予'了"形貌',其"无情'又是指人不因好恶而伤害自己的身心,因此下文说的"常因自然而不益生'所要"因'的"自然',就是指遵循人内在先天的"本性'(或德性).这种用法在<庄子>中并非孤证,<庄子·渔父>篇也有类似用法:"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庄学赞扬人的天性纯真,把"真'看成是"天'赋予人的先天固有的美德.<渔父>篇以这样的纯真之天德为人的"自然',就是说它是人固有的"本然'"本性',人们不要去改变它和损害它.成玄英疏解前一句话说:"节文之礼,世俗为之,真实之性,禀乎大素,自然而然,故不可改易也';对后一句他的解释是:"法效自然,宝贵真道,故不拘束于俗礼也.'将"自然'解释为"自然而然',好像也说得通.陈鼓应把"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这句话翻译为"真性是禀受于自然,自然是不可以改变的'.(22)这是将"天'和"自然'看成是统一的,人受命于天的东西,就是他的自然.其"自然'应是指人的天性/本性,人不要去变易它.<庄子>中用作人的"本性'的"自然'概念,同它说的人的"天德'概念类似.

  以"自然'为人的"本性'这种用法,在<列子>(23)<文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中都能看到,其所说的"本性'又同<庄子>中的具体所指(纯朴的"天真'"天德'价值)有所不同,它被用来指称人先天具有的欲求和好恶之性.<列子·杨朱>篇从"不违自然所好'"当身之娱'的"从心而动',到不逆反"万物所好'的"从性而游',从中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其中说的"自然'是指人的"所好'和"性',更具体说是指人先天固有的"欲求'.(24)<文子>中的类似用法以<自然>篇使用的"自然'为代表:"以道治天下,非易人性也,因其所有而条畅之,故因即大,作即小.古之渎水者,因水之流也;生稼者,因地之宜也;征伐者,因民之欲也.能因则无敌于天下矣.物必有自然而后人事有治也,故先王之制法,因民之性而为之节文.'根据上下文说的"不易人性'"因民之欲'"因民之性'等可以看出,"物必有自然而后人事有治'中的"自然',显然是指人性和人的欲求.(25)<韩非子·大体>篇的用法同样:"古之全大体者……不逆天理,不伤情性……守成理,因自然.'这里说的遵守"成理',就是不违背天理;遵循人的"自然',就是不伤害人的情性.按照<吕氏春秋·审分>的说法,人主如果做他应该做的大事,他就能得到众人的效力,他就是"顺天',他的"意气'可处于寂静之中,他的形性也可以安于原本"自然'之所有.<淮南子·修务训>篇把"人性各有所修短',类比为"若鱼之跃,若鹊之驳',并说"此自然者,不可损益',其"自然'也是指人的不同特性.

  魏晋玄学对"自然'概念有比较多的使用,其用法之一是指人的"性情'"性命'.王弼注<老子>和<论语>,其中使用的"自然'有的明显是用作人的性情.如他注<老子>第12章说:"夫耳/目/口/心,皆顺其性也.不以顺性命,反以伤自然';<论语释疑·泰伯>注说:"夫喜/惧/哀/乐,民之自然.'这两处所用的"自然',一处是指人的性和性命,一处是指人的情感.玄学家围绕人的"自然'与"名教'之间展开的争论,不管是强调"自然'同"名教'的不相容,还是主张"名教'即"自然',其使用的"自然'都有人的本性的含义.按照前者,人们认为名教压抑人的先天本性——感性欲求;按照后者,人们认为名教同它的先天本性并不矛盾.嵇康的<难自然好学论>同张邈的<自然好学论>进行的论辩,就分别代表了这两种不同的立场.张邈列出了人先天具有的八种东西,说这些东西在人那里都是"不教而能',它们都是人的"自然'即人的本性.嵇康说的人的自然,同张邈说的没有什么两样,它也是指人的一些先天本性和欲求.他说的"好安而恶危,好逸而恶劳'的"民之性',同他在下文中说的"以从容为欢'的"人性'"人之真性'一样,也是指人的先天欲求的"自然'.嵇康同张邈的分歧主要在于,在张邈看来,人的先天本性欲求,可以同人们学习文人和道德价值兼容;但对于嵇康来说,儒教的教化/"六经'恰恰在于约束人的先天的"自然'本性——人的本能和欲望.嵇康批评说,人的好学之心决不是人的先天自然,张邈把人的好学称为"自然',是把人后天习惯的东西当成了先天的"自然',但其实不是:"是以困而后学,学以致荣;计而后习,好以习成,有似自然,故令吾子谓之自然耳.'(26)

  "自然'作为"本性'不限于"人性',它也指事物/万物固有的"本性',即"物性'.<文子·道原>篇中有一段话说:"故天下之事不可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万物之变不可救也,秉其要而归之……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这段话出现在<淮南子·原道训>的两个地方,它是两书重复的重要部分.两书说的"自然'用法一致,很明显都是指天下万事/万物/物的"自然'.对于作为"物之性'的"自然',人们要遵循它和不改变它("因'和"不易').(27)这同<淮南子·主术训>中一个地方的用法也一样:"是故圣人举事也,岂能拂道理之数,诡自然之性,以曲为直,以屈为伸哉!未尝不因其资而用之也.'这段话中的"道理之数'同"自然之性'对应,说圣人之治正如不违背事物的道理那样("拂道理之数'),它也不会违犯事物原有的"本性',不会改变事物的曲直/屈伸,它是"因其资而用之'."因其质'的"质'就是因其事物的"自然',因其事物固有的"才质'和"才性'.此外,<淮南子·泰族训>以"自然'为"物性',并说到了"民性',如"夫物有以自然'"民有好色之性'等.

  神仙家渴望人成仙/飞升不死,王充<论衡·道虚>认为这完全是幻想,这不仅是因为人的本性同其他事物一样最后都要消亡,而且因为事物都有属于自己的固有的本性,这使它们各不相同("禀性受气,形体殊别也').事物在不同条件下发生变化,也同它原本的本性有关,人决非想怎样改变自己的性情就能怎样:"使物性可变,金木水火,可革更也.虾蟆化为鹑,雀入水为蜃蛤,禀自然之性,非学道所能为也.'这里的"禀自然之性'的"自然',就是指万物各有自己的禀赋.<论衡·初禀>篇中用的"自然'也有类似的意义.这里先是引用<论语>中的话"大哉!尧之为君,唯天为大,唯尧则之',然后引申说:"王者则天,不违奉天之义也.推自然之性,与天合同.'君王"推自然之性',是说他能让万物固有的本性都能够展现出来并同"天'的法则相符合.

  王弼注<老子>第29章有"万物以自然为性'"圣人达自然之性,畅万物之,情'的说法,这同他在<老子指略>中说的"论太始之原以明自然之性'和在<周易注·损卦>中说的"自然之质,各定其分'类似,其中的"自然'都是被看作万物的"性'和"质'.嵇康将事物本身固有的东西称之为"自然',人情和人心对此怎样反应取决于人的心情和其他东西的作用,而不涉及事物的"自然'自身:"夫五色有好丑,五声有善恶,此物之自然也.至于爱与不爱,喜与不喜,人情之变,统物之理,唯止于此,然皆无豫于内,特物而成耳.'(<声无哀乐论>)郭象<庄子注·大宗师>将"万物之自然'与其"天性'对应,说"独能游外以冥内,任万物之自然,使天性各足而帝王道成',其"自然'是指万物的"天性'.成玄英<庄子疏·渔父>中说的"真性出于自然',<达生>中说的"因于天性,顺于自然',以"自然'为众生的禀赋,这也是将"自然'看成是万物具有的特质.李荣<道德真经注>把事物的本性看成是源于"自然',认为因任自然就是违背物性,这同样是以"自然'为"物的本性'.

  以万物/自然界和物质世界为"自然',这是包括了一切存在和实体的"自然',以万物和人固有的"本性'"特质'为"自然',这突出的是万物和人的内在根据和本性.万物为什么不同,人类为什么不同于其他事物,按照道家的说法,这是由于它们都有各自的"自然',即它们各自的"本性'.

 

 

更多科研论文服务,动动手指,请戳 论文润色投稿期刊推荐论文翻译润色论文指导及修改论文预审

语言不过关被拒?美国EditSprings--专业英语论文润色翻译修改服务专家帮您!

上一篇:如何才能够成为一位SCI论文比较多的科研人员?

下一篇:艾德思:SCI论文投稿的要求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凡注明来源为“EditSprings”的论文,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EditSprings并附上论文链接。

最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