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美国波士顿
更专业的论文润色机构
400-110-1310

咨询学术顾问:400-110-1310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日,9:00-23:00

建议反馈/客户投诉:Editsprings@163.com

微信扫码二维码,添加学术顾问企业微信

您还可以点击在线咨询按钮,与人工客服直接对话,无需等待,立马接入。

在线咨询
欢迎关注“艾德思EditSprings”微信公众号

关注微信获取最新优惠和写作干货,
随时手机询价或咨询人工客服,更可实时掌握稿件
进度,加速稿件发表。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服务号

艾德思:学术失范的防控及区块链技术的创新应用

论文润色 | 2019/07/09 10:52:09  | 423 次浏览

 摘要: 本文分析现阶段学术失范新的时代特征,提出现有学术失范防的优化方案. 将当下热点信息技术——区块链引入学术失范的防控,构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学术失范防控体系. 提出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国内外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后台数据库的互联共享,在区块链上记录研究过程以及实验数据/专家评议过程/投稿信息等手段,以期为学术失范的防控提供合乎现时代特征的理性选择.

关键词: 区块链  学术失范  优化方案  学术不端检测系统

 

我国学术规范讨论与建设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历经近30年的发展,学术规范建设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和一定的实践效果. 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与各类信息技术的融合为学术失范行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助力,当今的学术失范问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需要引起学术界和出版界的关注.

 

一/研究背景与核心概念辨析

2015年3月,英国现代生物出版社撤销43篇文章,其中41篇来自中国; 2015年8月,施普林格出版集团撤回旗下10本学术期刊上发表的64篇文章,绝大部分来自中国; [1]2017年4月,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撤销旗下<肿瘤生物学>期刊2012年—2015年间发表的107篇文章,此举创下正规学术期刊单次撤稿数量之最,而这些文章全部都与中国研究公司有关. [2]据调查,这些文章被撤销的原因在于"发现第三方公司有组织地为这些文章提供了虚假同行评审服务',而当下第三方公司就是借助互联网和各种信息技术为我国科研人员学术失范提供各种便利,现阶段学术研究更易失范.

 

学术失范是本文的核心概念,弄清其内涵与外延是研究的前提. 从现有文献看,很多研究者将学术失范与学术不端混为一谈,然而实际上这两个概念相关但并不相等. 目前,学界对学术不端的界定并不统一. 从现有文献看,学术不端行为基本都有故意/重大过失之特质. [3][4][5]借鉴既有研究,本文认为,学术不端是故意违反学术规范或学术道德的行为,是明知故犯或有重大过失的行为. 学术失范中的"失范'一词缘于社会学研究. 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凯姆(Emile Durkheim)系统研究了失范现象,开创了失范理论,他认为"失范'是社会成员的欲望和行为缺少规范的调节,社会制度化程度差,社会丧失整合的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 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默顿(Robert K.Merton)进一步发展了失范理论,他认为"失范'是社会成员或群体对现存的社会规范缺乏广泛的认同,进而使社会规范丧失了控制社会成员行为的权威和效力,导致违反或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频发. 借鉴杜尔凯姆和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学术失范'可界定为,学术行为缺乏学术规范的调节或学术共同体对学术规范缺乏广泛认同,学术规范丧失控制力,导致各类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频繁发生. 可见,学术失范是一个大概念,简言之,一切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即为学术失范,而这种违反可能是故意为之,也可能是无意识为之. 因此,学术失范应包括两类: 故意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可称为"学术不端'; 技术层面无意识违反或因缺乏必要的知识而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可称为"技术性学术失范'. 两类学术失范行为的比较如表1所示.

 

二/现阶段学术失范新的表现形式及特征

现阶段,一方面,学术不端行为因其成本较小而呈高发态势,并向着越来越隐蔽的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技术性学术失范的风险也在加大. 当下,学术失范呈现出如下新的表现形式及特征.

1. 跨语言抄袭剽窃不易被发现

现阶段,研究人员可以便捷地在国内外学术文献数据库/学术网站/学术博客中查到研究所需的文献,并通过文字复制抄袭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借助当下热门的智能翻译软件,这种抄袭剽窃可以跨国界/跨语言. 例如,研究者可以检索外文数据库查找与研究相关的文章,再借助智能翻译软件翻译成中文并略加文字梳理后投向中文期刊; 反之亦然. 在互联网学术文献数据库和智能翻译软件出现之前,这种跨语言抄袭剽窃形式简直不可思议,也不易被发现.

2. 一稿多投空前便捷

2015年11月,多家媒体报道了某市委党校一名讲师一稿多投导致文章重复发表16次的事件. 这16篇文章发表时间在2012年5月10日至2012年10月15日之间,时间非常集中,充分说明当事人在文章完成后即广泛投往多家学术期刊. [6]在互联网和投稿系统出现以前,研究者需要通过邮局将文章寄给期刊编辑部,这种投稿方法使得作者会比较谨慎选择投稿期刊; 而当投稿可以通过E-mail或投稿系统完成时,作者只要动动鼠标,论文便可在同一时间投给不同期刊. "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E-mail/投稿系统等)为一稿多投提供了技术便利,为提高投稿命中率,更快发表文章,作者一稿多投进而一稿多发也就成为现实.

3. 代写代发行为猖獗

文章中介公司可以说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物,互联网+各种社交软件(比如QQ/微信)构成了文章买卖链条,为文章的代写代发提供了通道. 中介公司/文章买卖双方借助这条通道可无障碍传递文章,加之近两年出现的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移动支付APP更为这条"产业链'上的资金流动提供了极大便利. 目前,网络上充斥着文章代写代发广告和网站链接,笔者在淘宝网以"文章发表'进行检索,就搜出超过4000个检索结果. 当下花钱买文章如同进超市,卖者明目张胆,买者心安理得.

4. 同行评议更易造假

随着学术研究领域不断细分,越来越多的编辑偏向邀请小同行来评议学术文章,但学科越细分越难找到合适的小同行,出于对作者的信任,不少编辑要求作者推荐审稿人. 本是出于对作者的信任,却被某些人利用,比如这类作者提供的审稿专家其他信息均正确,唯独E-mail地址是虚假的,编辑在查阅专家研究经历和方向后,如不核实E-mail地址的真假就将文章发去请求审稿,那么很可能得到虚假的评议建议,这可能来自作者中意的专家或是作者伪造的评议建议. 可见,现代通信技术虽然为联系专家提供了便利,但也使编辑面临技术性学术失范的风险.

 

三/现有学术失范防控技术手段的应用与优化

现阶段,出版界普遍使用的用于学术失范防控的技术手段是学术不端检测系统. 在国际上,使用较广泛的英语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是Cross Check; 在国内,使用较广泛的是中国知网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其他还有万方文章相似性检测系统/维普通达文章检测系统. 上述检测系统的工作原理大同小异,基本都是将待检文献与后台数据库中的文献进行比对,生成检测报告,因而后台数据库文献资源量决定着检测的准确度,数据量越大,越有利于检测学术不端行为. 中国知网检测系统后台数据库文献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万方检测系统后台数据库在医学文献收录方面比较有优势; 维普检测系统后台数据库收录地方性期刊较多,同时还涵盖了一些网络资源. 此外,超星机构推出的大雅相似度分析系统后台数据库收录了约280万种图书,可以检测文章是否存在抄袭图书的情况. 鉴于各检测系统都有独家的文献资源,在防控学术不端时,意见同时采用其中2`3个系统进行检测,以提高检测的准确度. 同时,编辑应向审稿专家提供检测结果和相似文献,方便专家作进一步的学术质量的鉴别.

 

现有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主要能防控显性文字复制或文义相同而表述略有不同的抄袭剽窃行为,而更隐蔽的学术失范行为则不易被发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2016年以来区块链技术逐渐成为热点技术,各行业都在探索区块链技术在行业内的应用场景. 从诞生至今,区块链技术已经历了三代演变. 区块链时代是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应用阶段; 区块链时代是数字货币与智能合约相结合,对金融领域更广泛的场景和流程进行优化的应用阶段; 区块链时代是超越货币和金融范围的泛行业去中心化的应用阶段,特别是在医疗/政务/科学/文化和艺术等领域的应用. 到区块链时代,区块链便可以为学术失范的防控提供新的技术解决方案.

 

四/区块链技术在学术失范防控中的应用

2008年,区块链技术随着比特币诞生,其被认为是构建比特币数据结构与交易信息加密传输的基础技术; [7]2015年,区块链技术脱离对比特币的依附而被公认为是全新的独立技术. 区块链技术被认为是继大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互联网/移动社交之后的第五次颠覆式计算范式. [8]

 

区块链是以时间为顺序相连的链状数据块结构,每个数据块中包含了一定时间内的系统全部信息交流数据,并且生成数据指纹用于验证其信息的有效性和链接下一个数据库块. [9]区块链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去中心/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其集分布式数据存储/加密算法/点对点传输/共识算法等多项技术于一体,在互联网上可以支撑上层应用之间的互联互通和安全共享,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特性.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就是通过共识机制/密码技术和分布式多账本,形成多方共享的/不可篡改的/具有时间戳的信息链和价值链. 区块链技术具有公开性/安全性和唯一性. 公开性指区块链中存储的信息可对所有参与者公开; 安全性指区块链上的信息是通过数字加密技术保存的,只有掌握解密信息(私钥)的人才能解读信息; 唯一性指区块链上存储的信息是不可更改的,并且打上了时间戳. [10]基于区块链技术本身及其特性,可以设计区块链技术在学术失范防控上的应用场景.

 

1. 借助区块链实现国内外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后台数据库的互联共享,防控跨语言抄袭

学术不端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取决于后台数据库数据量的大小,后台数据库实际就是一个大数据平台,数据量越大,越能发挥大数据挖掘与分析能力. 虽然可以通过使用多种检测系统以提高检测精度,但是学术出版单位很难拥有所有的检测系统,也很难根据各检测系统的结果计算出最终的抄袭率. 如果各检测系统能互联共享后台文献资源库,那检测的精度将大大提高. 然而当下各检测系统掌握在不同的数据运营商手中,出于经济利益和数据安全的考虑,谁也不愿共享后台数据库,除非利益和安全壁垒能够被打破. 如果将区块链技术引入检测系统,使国内外各检测系统组成区块链网络则可打破这两大壁垒. 经济利益方面,某检测系统在调用其他系统后台数据库时如果支付相关费用,经济利益壁垒便能打破,区块链与比特币共生,诞生时就具有支付功能,无需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介入. 数据安全方面,依靠区块链技术搭建的学术不端检测平台可在不获取原始数据的情况下进行数据分析,既能保护数据的私密性,也能实现数据安全共享. 这将极大拓展检测系统后台数据库,进而提高比对结果的精确度. 与此同时,在检测系统中嵌入人工智能翻译系统并构建相应的比对算法模型,跨语言抄袭行为将原形毕露.

2. 在区块链上记录研究过程以及实验数据,防控篡改实验数据以及代写代发

作为已知的首个基于加密货币和区块链技术的同行评议学术期刊,Ledger 鼓励作者对他们的文章进行数字签名,并在区块链中发布文章的时间戳. [11]可见,在区块链上记录研究数据已有实际应用. 借鉴这种做法,研究者也可将各阶段的实验步骤/数据和结果记录在区块链上,可向所有人开放数据,也可通过私钥向特定人开放数据. 由于在区块链上每次记录的数据都是不可篡改的并打上了时间戳,故区块链网络可为研究成果的版权进行确权. 后续研究者可通过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据共享平台查阅和引用存储在区块链上的研究数据,但这些行为均会被区块链网络自动记录下来并载入区块链中,如果存在抄袭实验过程/篡改实验数据的情况,平台能根据时间先后,快速追溯并告知出版单位和原创者,任何抄袭篡改实验数据的行为都会被快速发现. 如果学术出版单位都要求投稿者以ORCID号作为身份认证标识,将研究过程上传至区块链网络,那么这类隐性学术不端行为将能得到有效遏制. 此外,代写代发操作难度也将因此加大,因为记录研究过程费时费力,同时还需要身份认证,鉴于ORCID号的真实唯一性,研究者一般也不愿意将该号提供给文章中介使用. 成本和不可控风险的加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猖獗的代写代发行为.

3. 在区块链上记录专家评议过程,防控伪造同行评议建议

美国反学术不端网站已曝光了英语文章加工公司的存在,它们为科研者提供代写代投文章服务,并通过提供虚假专家信息,暗中操控文章的审稿环节. [12]因此,辨别专家信息的真伪,是防止同行评议造假的第一步. 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核实专家身份,防止造假. 首先,验证同行专家的身份与资质. 目前已有通过区块链技术保存身份信息的案例,例如,ShoCard是一个将实体身份证件的数据指纹保存在区块链上的应用服务. 用户用手机扫描自己的身份证件,ShoCard会把证件信息加密后保存在用户本地,把数据指纹保存到区块链. 区块链上的数据指纹受一个私钥控制,只有持有私钥的用户自己才有权修改,ShoCard亦无权修改. [13]借鉴这种方法,每位专家的身份信息和学术成果发表信息(学术资质的一种表征)都能被记录在区块链中. 学术共同体应积极构建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全球学术研究者身份认证平台,并号召所有研究者将身份和学术资质信息保存在这个平台上. 在这样的学术生态中,当需要同行评审时,出版单位可以通过这个区块链平台,迅速找到相匹配的小同行审稿专家,无需作者推荐审稿人,编辑因此也可以规避因送错审稿人而发生技术性学术失范. 其次,出版单位可要求审稿专家将评议结果存放于区块链中,对一定范围内的用户开放,区块链数据不可更改/不可删除的特性,能督促审稿专家时刻保持审稿的公正性/科学性和专业性,否则会影响其信誉和学术地位. 可见,审稿专家身份的认证和审稿全过程的记录,可以有效防止伪造同行评议建议.

4. 在区块链上记录投稿信息并设定智能合约,防控一稿多投

当下,技术上的便利使得一稿多投问题比较普遍,虽然有些远程投稿系统可以发现一稿多投问题,如在勤云远程稿件处理系统中点击"未发表相似文献'按钮,就可以看到未发表相似文献的作者/题名/已投期刊/稿件状态/投稿日期/修回日期和相似度,[14]然而不是所有出版单位都采用勤云远程稿件处理系统,当作者投稿给采用其他投稿系统或采用邮箱投稿的期刊时,一稿多投就不易被发现. 但如果引入区块链网络并预先设定好智能合约,这一问题便很好解决. 从本质上讲,智能合约工作原理类似于计算机程序的条件执行语句,当一个预先设定的条件被触发时,智能合约能自动执行相应的合同条款. 比如,将智能合约设定为当有相同的投稿信息被记录在区块链上时,区块链网络便自动通知网络上各节点出版单位. 由于区块链信息自带时间戳且不可更改,在公开区块链网络投稿信息的情况下,当有重复的投稿信息在区块链记录时,系统便会执行智能合约,自动告知区块链网络上的所有出版单位,记录重复,可能存在一稿多投的情况. 当引入区块链技术和智能合约时,任何一稿多投行为将原形毕露.

 

五/结语

学术精神是一种崇真尚实的精神,要求研究者遵守学术共同体公认的学术规范. 然而当下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却助长了学术失范行为,怎样规避新的学术失范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互联网的核心技术之一,区块链技术为学术失范的防控提供了新的技术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持,将区块链技术融入当下的学术失范防控体系,是防范学术不端/规避技术性学术失范的一种合乎现时代特征的理性选择.

 

 

参考文献

[1]李晓锋. 学术期刊文章撤销制度的引入和本土化改造——兼论学术不端行为治理体系的完善[J].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7(1).

[2]高峻. 学术不端文献的文责自负与编辑把关——从宣布撤回107 篇造假文章谈起[J]. 编辑学报,2017(S1).

[3]陈玉国.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防范体系的构建——基于学术共同体视域[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11).

[4]胡政平. 学术不端文献检测与期刊质量的提升[J]. 出版发行研究,2012(11).

[5]任凯歌,蒋洪池. 学术管理视域中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治理[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5).

[6]罗红艳. 由一稿16 发事件谈学术不端的原因及对策[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7(3).

[7]刘德生,葛建平,董宜斌. 浅议区块链技术在图书著作权保护和交易中的应用[J]. 科技与出版,2017(6).

[8]沈鑫,裴庆祺,刘雪峰. 区块链技术综述[J]. 网络与信息安全学报,2016(11).

[9]张偲. 区块链技术原理/应用及意见[J]. 软件,2016(11).

[10]井底望天,武源文,赵国栋,等. 区块链与大数据: 打造智能经济[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 52.

[11]陈晓峰,云昭洁. 区块链在学术出版领域的创新应用及展望[J]. Technology Intelligence Engineering,2017(2).

[12]徐玲英. 国际期刊大规模撤稿对我国期刊的启示[J]. 编辑之友,2017(6).

[13]区块链技术怎么与身份识别(认证)进行结合? [EB/OL].(2018-03-29)[2018-08-18]. .

[14]王育花. 利用远程稿件处理系统和AMLC鉴别可疑学术不端的方式[J]. 编辑学报,2017(1).

 

 

更多科研论文服务,动动手指,请戳 论文润色投稿期刊推荐论文翻译润色论文指导及修改论文预审

语言不过关被拒?美国EditSprings--专业英语论文润色翻译修改服务专家帮您!

上一篇:sci论文指导网站哪个好?分享8个知名度高的SCI学术服务网站!

下一篇:艾德思:临床基础通用的投稿材料清单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凡注明来源为“EditSprings”的论文,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EditSprings并附上论文链接。

最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