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美国波士顿
更专业的论文润色机构
400-110-1310

咨询学术顾问:400-110-1310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日,9:00-23:00

建议反馈/客户投诉:Editsprings@163.com

微信扫码二维码,添加学术顾问企业微信

您还可以点击在线咨询按钮,与人工客服直接对话,无需等待,立马接入。

在线咨询
欢迎关注“艾德思EditSprings”微信公众号

关注微信获取最新优惠和写作干货,
随时手机询价或咨询人工客服,更可实时掌握稿件
进度,加速稿件发表。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服务号

大学“青椒”不只有诗和远方,更有眼前的压力-EditSprings艾德思

学术汇 | 2016/09/25 00:00:00  | 1219 次浏览


图片来源于网络



  前不久,43岁的教授茆长暄上了新闻。这位在2010年被上海财经大学引进的青年教授被校方告知,在“常任轨”教授6年聘用期满后,不再续约。据悉,该校从2004年以来共引进了200多名“常任轨”教师,至今合同到期的71人中,只有19人被授予常任教职,其余的均已离职。

  时下,不少人认为大学教师很轻松,不用坐班,还有寒假、暑假。一个大学教职也有上百人申请。但其实,大学“青椒”(青年教师) 承担着很大的责任和压力。以上这则新闻,仅反映了“冰山一角”。有青椒不禁感慨:生活不只是诗和远方,还有眼前的压力。

 
新进学校,科研启动慢



  有媒体报道了复旦大学38岁的特聘教授张远波,强调他科研成功的背后,是他所在的物理学系给年轻人的“容错空间”———张远波“花了三四年的时间组建实验室、培养学生。也无需考虑论文或者是任何其他功利的目标。”但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也恰恰反映了青椒科研起步慢的现实。有人说,像张远波那样的“大教授”都花了三四年,更不用说普通青椒了。

  那,为何大学青椒科研启动慢呢?首先,做科研需要有物理空间,但很多新人刚进校时,实验室都没落实,只能“蜗居”在别人的办公室。例如一位青椒入职前,系里说好给他“两间房”,但报到的当天,他发现两间房间里坐着别的老师和学生。这样的情况毫不鲜见。因为近年来不断有新教师进来,但院系的用房面积往往没有同步增加。

  其次,做科研需要经费,但普通青椒获得的启动经费往往不宽裕,而且是分批调拨的,这显然不利于及时购买或者搭建实验装置。

  再次,普通青椒入职后等到被批准成为研究生导师,也一年甚至几年过去了。院系不断有引进人才进来,但研究生的名额没能及时增加,因此导师多、学生少并不少见。即便招到个把研究生,质量也很令人担忧。

  加之青椒入职后需要熟悉环境和办事流程,导致了新进校教师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进入科研正轨。



 
“沉默期”文章、职称都很难



  虽然很多人都谈到学术评价不能“唯论文是从”,但论文在目前仍然是学术界的“硬通货”。以张远波为例,他入职三四年后才开始发表“复旦制造”的论文。这样的情况在大学里相当普遍。

  科研启动慢必然会导致发文章慢。有一位青椒坦言:“我进校后,搭建装置就花了两年多时间,怎么能‘立竿见影’地出文章?”

  其次,以前读博士、做博士后时,有一些科研的点子由导师提出,并且论文有导师的把关和“加持”,更容易发表;而独立工作后,做新的课题,也没有导师可以依赖,需要靠自己。

  而且,论文要是只是投国内学报,那文章很快就能出来,但要是想在国外刊物发表“大家伙”,就需要反复验证、穷尽各种实验可能了。

  其实,发表一些“短平快”的“小文章”,能给自己“充饥”,但院系领导显然不满足。毕竟,现在重点大学更强调“标志性成果”。而试图“几年磨一剑”,要是几年后什么也没发出来,又怎么向用人单位交待?

  做科研、发文章难,还在于青年教师并非专职博士后,而是要在教学方面投入大量的精力。要同时把科研和教学做好,非常困难。

上一篇:SCI论文投稿攻略精讲科研干活

下一篇:中国学术论文又造假?抄袭监察网站曝代写公司与巴西SCI杂志合作“淘金”-EditSprings艾德思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凡注明来源为“EditSprings”的论文,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EditSprings并附上论文链接。

最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