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美国波士顿
更专业的论文润色机构
400-110-1310

咨询学术顾问:400-110-1310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日,9:00-23:00

建议反馈/客户投诉:Editsprings@163.com

微信扫码二维码,添加学术顾问企业微信

您还可以点击在线咨询按钮,与人工客服直接对话,无需等待,立马接入。

在线咨询
欢迎关注“艾德思EditSprings”微信公众号

关注微信获取最新优惠和写作干货,
随时手机询价或咨询人工客服,更可实时掌握稿件
进度,加速稿件发表。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服务号

行业标杆OR高考工厂?解读“超级中学”现象(下)EditSprings艾德思

大学问网 | 2017/04/18 00:00:00  | 3272 次浏览

行业标杆OR高考工厂?解读“超级中学”现象(下)

“超级中学”现象是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发生的高中教育制度诱致性变迁,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学校相互作用的结果,政府规制、市场渗透、学校组织适应与创新等多种制度逻辑在其中综合地发挥作用:学校发展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相互支持、互为因果关系;学校发展与政府连接在一起,双方形成一荣俱荣的局面;“上大学改变命运”的文化心理与名校升学效应相互作用,“超级中学”现象不断强化“读书有用论”的价值观念;校长和学校的知名度相互影响;媒体和学校的舆论宣传相互呼应。

1.政治逻辑:重点学校制度、效率优先取向的政策效应

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是在国家政策框架下进行的。我国高中政策主要经历了重点发展、数量发展、多样化发展几个阶段。超级中学在不同时期都享受到了政策的支持。

从解放后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中教育的基本政策思路是办好重点中学或示范高中。重点高中、示范性高中获得了优先投入、优先发展权。而保送生、加分政策也使这些学校占据有利地位。

这三所超级中学都是国家重点中学制度的直接催生的结果。这些中学一般拥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如自主招聘教师,自主进行工资改革、课程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由政府划地,异地新建分校等。优先投资重点中学体现了地方政府教育投资决策的效率意识,客观上维持了重点中学的优先发展权,奠定了其发展的物质基础,保障了超级中学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普及、高校扩招,我国制订了加快普及高中教育的政策。在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宏观政策指导下,示范中学已成为政府优先支持的对象。因此,本文认为,超级中学办学规模大的特征主要是政府扩大高中发展规模的政策导致的

2.市场逻辑:基于消费者需求和高中财政压力的市场机制渗透

市场观念被广泛认同是超级中学现象产生的经济基础。由于市场机制逐步在中国社会取得合法性地位,承认“私有”、计算“成本”、讲求“效率和收益”、消费者导向等市场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谁出钱谁受益”,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办学规则。随着政府对高中教育投入的减少,学校不得不面向市场筹集经费,并运用市场机制来经营学校。超级中学现象,与其说是政府放松管制造成的,不如说是学校主动寻求市场机制经营的结果。

市场逻辑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居民对教育投资热情高涨、政府对高中教育投入不足和管制放松。市场逻辑是政府在教育投入不足情况下普通高中办学方式转型的推动力量。不断扩大学校规模、提高学费标准、吸收民间资本成为超级中学发展的经济动因。

不难看出,市场逻辑是在中国社会经济市场化转型后,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一种基本逻辑。这一机制导致了高中教育价格的波动,引发了更激烈的升学竞争,打破了区域教育平衡,扩大了重点高中与非重点高中之间的差距。如果不干预,就会造成恶性竞争,就会产生违规招生、扩大班额、压缩教师编制等投机或腐败行为,破坏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发展的生态平衡,许多对衡中的指责都来自其竞争对手。这正是市场机制失灵的地方,也可能是高中教育发展的必经阶段。

3.文化逻辑: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与追求卓越的学校文化交融

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教育快速发展的适宜土壤,追求优质与卓越是“超级中学”的内在动力。文化作为一种资本要素,不仅具有功利价值,更具有精神和社会价值。其中,办学的核心理念,是一种对办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好学校的哲学思考,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所在,也是校长办学的行动指南。

首先,超级中学具有肥沃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超级中学”现象一般出现在文化气息浓厚、商业氛围相对较差的农村地区和城镇。“上大学”“上好大学”已成为中国家庭的支配性观念;“要跳出农门,就要付出更多”的观念已深入人心。通过苦读改变个人和家庭命运的愿望,农村学生更强烈。很多“超级中学”的家长认为,送孩子读书,不一定非要考上北大、清华,孩子上个二本、三本就很好了;即使就业率不乐观,多读书、多学本事总是好的、有用的。这也是为什么家长千方百计想把孩子送到“超级中学”读书的根本原因。超级中学品牌的文化效应已经扩散到当地的初中、小学乃至幼儿园。

其次,超级中学具有文化自觉与自信意识。学校所在地产生过历史名人,名人效应催发其文化自觉。黄冈中学具有100多年的办学历史,产生过许多历史名人,形成了“黄高精神”——奉献、博爱、自立、自强。毛坦厂中学具有70多年的办学历史,校园经安徽工业大学设计院设计,布局合理,环境优美,文化设施基础良好。衡水中学具有60多年的办学历史,其升学率已连续16年高居河北省第一;衡水一中校园由同济大学建筑系专家精心设计,典雅、大气,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理念。这些学校都把学校的历史名人和每年高考优秀学生的事迹作为下一届学生的励志榜样。如衡水中学的状元墙、班级口号、学校宣传橱窗、楼道的名人名言、校园的石刻、文化景观设计,到处弥漫着“勤奋学习”“争创第一”的文化氛围。而在与校长、年级组长、教师和学生的交谈中,他们都流露出“逢奖必夺”的气势、“争夺第一”的自豪和强烈的进取精神。

4.高中教育逻辑: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模式的冲突与协调

长期以来,升学成为高中教育的主要目的。高中教育等同于精英教育,选拔是其主要功能。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中教育普及化程度不断提高,高中教育的“公共性”被广泛认同。公共性、公益性价值主导下的高中教育模式,需要由政府举办或购买教育服务,促进区域高中教育均衡发展,维护高中教育的公平,不容许高收费、办重点高中。尽管有政府的倡导和学者的呼吁,尽管有许多城市率先进行了高中的素质教育试点改革,但农村高中的精英教育模式仍然顽固地保持惯性,高升学率仍然是人民满意的教育评价标准。“黄高”“衡中”都被视为精英教育的典范。每年数以万计的教师趋之若鹜地从全国各地赶往黄冈、衡中学习取经,都是抱着“提高升学率”的美好期望而来的;而超级中学异地办分校,就是试图复制其高升学模式。

究其原因,尽管有的学者在学理上论证了公益性与营利性并非必然对立,但在现实中,人们仍将公共性与非营利性、公平性、公益性关联在一起。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之中,高中教育应该由国家负责提供,具有非营利性。人们在评价上明显存在公私对立的二元思维取向。把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被看成是公正的、理想的高中教育模式,而把重视竞争、考试的选拔性教育被称之为应试教育、落后教育。是面向全体还是面向少数,是扎扎实实的素质教育还是名副其实的应试教育,是开放式的人文化管理还是封闭式的军事化管理,成为区分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主要标准。人们对超级中学的评价正是基于这些标准,如“湖北黄冈中学辉煌不再,近14年来未出过省状元”;再如对衡中是“高考集中营”、“高考工厂”、“魔鬼式训练”的指责,不过是人们不满升学竞争残酷的一种情感表达。

总的来看,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模式评价背后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思想的斗争。处于舆论旋涡中的黄冈中学,集中反映了这两种思想的交锋。以升学率作为高中发展的价值定位是精英教育思维模式的产物,当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是“超级中学”合法性的前提;但在普及化背景下,以高升学率作为普通高中的唯一评价标准,就不符合时代的要求,“超级中学”出现了存在价值危机。我们认为,既不能将应试教育与精英教育对立,也不能将素质教育与大众教育等同。尽管完善的、精细化管理制度带来了高升学率结果,但并不意味着它是合理、合法的。

5.学校组织逻辑:适应与超越战略下的学校组织再造

学校组织再造是指重新设计学校行政架构、权力架构和文化观念,使学校组织能够适应社会变迁需求,提高其管理效能,以达成教育目标。具体包含学校组织调整、学校工作流程的重新调整和教育消费者导向的思考。学校组织再造不只是改变组织结构或权力结构,更涉及到教职工深层意识形态的转化与心智模式的改变。

面对内外压力,黄冈中学、毛坦厂中学与衡水中学都试图改变已有的办学方式和教育模式,如调整班子成员、加强教研组力量、增加学生社团活动、改善教师的待遇与生活条件等。比较而言,衡水中学的改革更彻底、更完善一些,具有超越性质,而黄冈中学和毛坦厂中学的组织变革更多的是一种适应性调整。

从衡水中学的组织发展过程来看,经历了规模扩张、升学率提升的组织外部适应阶段和以超越为目标进行学校组织再造的创新阶段。前一个阶段是以政策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组织变革,学校根据其外部环境(城镇化、高校扩招、高中示范中学评比、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提高地方基础教育发展水平、扩大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率等)和内部环境(学校办学条件跟不上、由于学生人数扩张导致的管理难度加大等)的变化,有目的、有计划地改变学校组织的内在结构(年级组、科研结构、学生社团等)、行为(学生学习习惯、教师团队学习、师带徒、持续科研等)和技术(学习模式、德育模式、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科研模式等)等,从而适应了高中教育普及化的客观需要,保持了学校的高升学率,维护了学校良好声誉。在升学率连续多年稳居河北省第一后,在外在舆论压力下,学校开始探索自主创新之路,即以学校卓越发展愿景为主导的自下而上的学校组织变革。以主动发展,提高适应环境、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应变能力。 ”其主要做法有:第一,确定了“追求卓越”的组织发展战略目标;第二,逐步形成了刚柔相济的组织制度;第三,开展了扁平化的级部制管理探索;第四,形成了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校本培训制度;第五,科研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动力。张文茂校长谈治校理念时说:“正是得益于对‘立德树人、全面优质、追求卓越、和谐发展’办学方针的贯彻落实,才开创了衡中齐头并进、遍地开花的大好局面。”

来源:《教育与经济》 作者:田汉族,王东,蒋建华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语言不过关被拒?美国EditSprings-专业英语润色修改服务专家帮您!

003.png

>> 本文刊登在大学问网EditSprings授权发布,EditSprings-欧美同行专家提供母语论文修改润色服务 <<

 



上一篇:sci论文全程指导大学生发sci论文的方法

下一篇:文科“长江学者”有啥特征?看完你就知道了!(下)EditSprings艾德思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凡注明来源为“EditSprings”的论文,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EditSprings并附上论文链接。

最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