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美国波士顿
更专业的论文润色机构
400-110-1310

咨询学术顾问:400-110-1310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日,9:00-23:00

建议反馈/客户投诉:Editsprings@163.com

微信扫码二维码,添加学术顾问企业微信

您还可以点击在线咨询按钮,与人工客服直接对话,无需等待,立马接入。

在线咨询
欢迎关注“艾德思EditSprings”微信公众号

关注微信获取最新优惠和写作干货,
随时手机询价或咨询人工客服,更可实时掌握稿件
进度,加速稿件发表。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服务号

没有导师指导怎么发sci?

艾德思 | 2022/09/23 14:39:55  | 1076 次浏览

一、一定要善于抓住idea!

不得不说,idea 是一篇论文的灵魂,idea 决定了论文能发表到什么级别的期刊,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先获得一个可发表的 idea 。

好的 idea 都有一个共性就是新,包括新的发现、新的方法、新的应用、新的技术、新的理论等等。

好的 idea 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参考获得:

1、全新发现:包括新理论,新东西或者已知事物的新功能等。

这种 idea 是非常难的,要么是在某领域深耕过的大牛,要么就是某些很新的研究领域。鉴于导师长期放养不管,个人觉得这个途径的参考性不大,但是如果天赋异禀或者是运气非常好,正好看到这样一个方向,那也不失为一种可能。

2、新设备的应用:把其他领域的研究设备、工具等应用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

这是不错的想法,因为这是个人专业领域中没用过的设备,而且还可以用新设备在该领域开创更多的研究,所以靠自己来做实验分析数据,发文章就比较容易。

3、新的方法:我们读文献时都看到自己研究的领域有各种各样的制备方法。

通过针对某个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法,不管是定量还是定性的方式方法,只要与原来的方法相比新方法或者更有效、更廉价、更简单,总之有新的提高就可以,这种也是比较容易获得 idea 的。

4、新理论或新模型:有些 SCI 论文是偏重理论研究的。

首先会提出一套理论,然后通过做实验来验证,当然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理论或者某种模型,然后实验验证,这类文章一般发出来都是高因子期刊,但是要逻辑缜密。

上面分享了一些获取 idea 的有效途径,但是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有时候好的想法也不一定都能发表,那如何获得可以发表的 idea 呢?

二、一定要会读参考文献!

接上述 idea 的话题,要想得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 idea ,这离不开平时参考文献的积累,看多了慢慢就会了解到整个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了。

说到阅读文献,才上研一的时候也是陷入了一阵“迷茫三连”:读哪些?怎么读?读后如何应用?

后来也是在一次同门聚餐中,一位师姐给我们分享了下她的阅读经验,我们相互“抱团取暖”,加上后面自己琢磨了一番,大概总结了以下几点出来:

1、精读和泛读结合

记得师姐说的,她研一的时候就开始每周泛读和精读相结合了,用现在的话说,当时就是一整个瞳孔地震:毕竟我知道这个方法的时候已经浪费了大半个研一了...但是只要还没毕业,那就完全不晚。

先介绍下精读和泛读的大致区别:

精读:需了解作者的验证部分和最后讨论部分,反复研读。还要注意作者写作的表达方式和词语的使用技巧。最好把阅读的文献记录成笔记、以便后续的管理和分类。一周能消化一篇都非常不错了。

泛读:浅显了解下研究领域,比如:该领域研究的主要方向;该领域研究常用的方法;目前该领域能达到的各项性能指标;该领域需要解决的难题等等。如果有时间,每周 3-4 篇用于培养学术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阅读英文文献的技巧,可以掌握下面三个关键:

判断这篇文献和自己的领域相关度,可以确定是否是精读还是泛读。
阅读遇到的生单词和好句子,一些好的英文语句的润色,需要做笔记,好记性确实不如烂笔头。
阅读完后,需要输出自己的复盘与反馈,才有利于我们的科研积累。

以下是我在复盘中的注意的几点:

学会利用 SCI 文章最后的参考文献,有用信息很多。每篇文章的参考文献可能包含不少和自己研究领域相关文献,从中筛选一些高影响因子的文献做延伸阅读和参考,对于后续的参考论述部分也非常有帮助。
学会关注相关领域3-5年内的 SCI 文献。无论是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还是期刊投稿都对于近几年的相关文献比例有一定要求,广泛阅读这部分科研成果对于把握学科发展趋势、确定科研选题来说至关重要。
学会关注核心期刊和那些学科大牛。学科大牛课题组和核心期刊的相关文献千万不要错过。

2、带着问题阅读

任何阅读都是都是去解惑的,既然有惑,那我们就要将问题梳理出来,带着些问题进行阅读,这样更有利于后期框架的梳理和整体 idea 将用怎样的逻辑呈现出来。以下几个是我写进开题框架当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该选题方向包括哪些研究内容?主要是解决哪些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之前的学者采用了哪种方法?
之前学者的各种方法各具有哪些优点?
目前该方向的最新研究进展如何?

如果带着问题读,却无法了解感兴趣的 idea 的来龙去脉,这里强推 Web of Science !

可以帮助了解研究方向的发展脉络,个人觉得 Web of Science 是科研领域最好的工具了,完全就是好 idea 的源泉。(知乎上有很多大佬分享了这个网站的打开模式,我就不加赘述了)

带着问题读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留意边读边解决自己的困惑。我当年在阅读的过程中,因为目的很明确,就是想找到一个自己可以发散开来的 idea ,所以我会留意以下几点:

目前预设研究方向的最新进展如何?
该方向的综述性论文有哪些?
该方向大牛(即主要研究人员)有哪些?
该方向的论文主要发表在哪些期刊?
发表的这些论文中,代表性论文又有哪些?

其中,综述性论文和大牛们的研究成果,最为需要关注。

该方向的综述性论文,这类论文详细阐述该方向各个方法的发展历程,是了解想研究方向的最快方法。
该方向大牛的最新文章,仔细阅读这些文章的 Introduction 部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大牛们各自方法的发展脉络,还可以了解该方法的最新前沿进展和最近拟解决的问题。

看完大牛们的文章后,我们还需要了解大牛们对该方向核心问题的解决思路,还有他们解决了该方向的哪些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哪些问题他们还没有解决?(一般可以在他们文章中总结部分找到)大牛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有没有值得改进的地方?这里就是我们可以寻求突破 idea 的一个关键点。

LPR">PS:(悄悄透露)这些大牛往往是以后论文的审稿人,那些最近几年依旧发表一作论文,处于一线的大牛尤为重要。

三、一定要做好迈出自己舒适圈的准备!

上述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灵感,真的需要立刻写下来,这就是一个 idea ,不然这种思考后的碎片稍纵即逝,后悔莫及。(本人吃过偷懒的亏)

然后再思考需要哪些数据、哪些材料、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这个 idea ,完成的难度有多大?能发表在什么级别的期刊等等,在这些动作之前,我们一定要做好迈出自己舒适圈的准备,这是涉及自己性格、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的一个大转变。

1、广泛阅读不同领域的文献,不要只局限在自己的研究领域。

研究领域不同,但是一些研究方法论是有共性的,多参考相关联的研究领域,说不定会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2、多听学术报告、参加学术会议,大胆走出舒适圈,idea 很大一部分是交流过程中碰撞出来的。

虽然咱导师放养了我们,但是这些资源肯定是共享的,既然有这些机会,就一定要去多多参加,吸收学术界的养分。如果迈不开这一步,也可以尝试跟同门一起去参加,事实证明,经常在这种氛围下接受学术熏陶,对于打造论文等学术修养是非常有帮助的。

3、多去实践,不要只有想法没有行动。

我之前分析案例的时候遇到瓶颈,实在没办法了,只有看到好的方法就尝试,一次又一次失败,试了好几次才感觉逻辑到位了。

而且通过同门后续的交流,在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问题,以为做完这个数据分析了,就没有可写的点子了,但其实往往在做的过程中,我们还能发现新的问题,这往往又是一个 idea ,都是有迹可循的,所以另一层面上,也让我感悟到,真正能做下学术的人,绝不是心烦气躁之人。

4、多向师兄师姐们寻帮助。

虽说大部分人的第一篇文章的灵感都来源于导师,但是导师在联系后实在是要放养,且没有提供合适的 idea ,那一定需要和同门进行协作,特别是师兄师姐的宝贵建议,和他们聊专业上的东西总能时不时得到些新灵感。

更多学术资讯\论文润色服务\论文翻译服务 都在公众号【艾德思editsprings】

上一篇:修改sci论文要注意哪些问题?三大注意事项要知道

下一篇:第一次投稿 SCI 论文,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凡注明来源为“EditSprings”的论文,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EditSprings并附上论文链接。

最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