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基金结果公布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是还是有很多老师前来咨询,关于2020年的基金申报,作为科研新人,究竟该如何准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
发表文章没有简单的公式可以遵循。不同学科领域内的编辑要求会不一样,即使是同一领域内,要求也会有所差别。但无论如何,所有学者都会面临各自的挑战。例如:如何回应审稿人的反馈意见?如何组织论文框架?是否应该根据返稿意见反复修改再重新提交?来自不同背景的期刊编辑就以上问题给出了以下建议。
一篇论文能否被接收,本质上取决于文章研究内容,润色机构或锦上添花或雪中送炭,提高中稿率是有一定作用的,但“包中”,我们不能也不会去做。
本文汇总了非英语母语人士在用英语写作科技论文时最常犯的7个“错误”。他们并不总是使用错误的英语,而是使用了糟糕的英语,严格来说不一定违背了绝对的语法规则。其中大多数都属于常见错误或者糟糕的写作习惯,即便是英语为母语的人也会犯这样的错误,所以在提交稿件之前纠正这些错误可以让你在审稿人面前具有优势。甚至可以帮助你避免收到诸如此类的审稿意见:“需要由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进行全文审查” 。
良好的阅读习惯必不可少,需要在科研生涯的一开始就培养。本文提出了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十条简单规则,主要适用于早期的研究生,但对于以后的科研生涯也会有帮助。
每篇论文都应该有个完整的研究。既然一篇论文给出了研究结果,那一定有许多内容可以写,而思考究竟写哪些内容非常重要。
审稿的目的是向作者提供建设性的专家意见,以便作者对论文进行改进。这是确保论文尽可能达到高标准的关键。
读者会根据你的论文对你的研究产生初步印象。正如人们会对他人形成第一印象从而产生固有印象一样,你的读者也会很快对你的作品形成第一印象,这种第一印象建立在快速阅读论文标题、摘要和引言的基础上,也许还会快速浏览一下论文的其他部分。因此,通过写出清晰的摘要和引言(同时确保文章的其余部分也与你为读者留下的印象相符)来给读者留下一个好印象非常重要。
在各大学术论坛,经常有人提问如何回复编辑的修改建议,尤其是大修建议。这里分享十个简单易行的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