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美国波士顿
更专业的论文润色机构
400-110-1310

咨询学术顾问:400-110-1310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日,9:00-23:00

建议反馈/客户投诉:Editsprings@163.com

微信扫码二维码,添加学术顾问企业微信

您还可以点击在线咨询按钮,与人工客服直接对话,无需等待,立马接入。

在线咨询
欢迎关注“艾德思EditSprings”微信公众号

关注微信获取最新优惠和写作干货,
随时手机询价或咨询人工客服,更可实时掌握稿件
进度,加速稿件发表。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服务号

有哪些方法可以更好的阅读文献?

艾德思 | 2022/11/13 17:32:57  | 1287 次浏览

阅读文献是一个打基础的过程,对于各行各业的科技工作者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但是不少刚接触科研工作的同学,甚至一些入行几年的研究生都为此焦头烂额。那么到底该如何有效地收集和整理文献?面对海量的文献,阅读有什么方法和技巧吗?为此,本文为大家梳理了各位大神们相关的文献检索、阅读的经验和资源,希望对大家的文献阅读之路有所帮助。

1. 为何要读文献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大家不可避免的要阅读文献。阅读文献实际上是个高强度的工作,有不少刚开始做科研的学者很容易望而生畏,但是阅读文献对于科研之路来说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就为何要阅读文献,网友张一柯分享了他的心得:

  • 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做科研工作需要知道最前沿的知识以及当下研究领域在使用的思想和方法。这样我们才能知道目前的差距和挑战在哪里,才能不断创新,做出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而且只有通过阅读文献,我们才能找到我们的工作在当下科研界中所处的位置,才能明白工作的意义在哪;
  • 从实际的意义上来说,阅读文献也许会让我们找到研究中问题的解决方法。可能一个困扰我们几个月的技术难题,别人早就已经解决并且报道,而我们还在苦心琢磨。又或者当我们研究迟迟无法突破,在文献中寻找灵感也是一种办法。

文献阅读作为学术成长的第一步,网友「饶毅」认为科学研究者的 “读” 必须作为兴趣、习惯:

  • 首先,通过科学刊物读原始论文和综述等文献是学术成长的必需。其次,文献阅读会成为研究人员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活到老学到老对自然科学研究者来说不是例外而是常规。读文献时,可以经常想其他人的文章与自己目前的研究能否有关系,也可以想文献对自己以后的方向的影响。

学术研究需要文献阅读作为大树的根基,网友「冲气以为和」认为:

养成每日读 3-4 篇文章的习惯,天天坚持,这样每年就可以收集整理 1000 篇以上的 paper。按照每年 1000 篇的节奏,积累两三年就会感觉,文献越读越少。paper 很多,但是真正有意义的凤毛麟角,多数都是微小的 improvement,所以跟进领域进展其实很轻松,每两三天茶余饭后刷刷几个子刊正刊就行了。

2. 读什么文献

2.1 读领域专家文献

为什么要读领域专家文献呢?网友「孟凡康」认为:

  •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如果只是平时零散的阅读文献,很难去把握一个科研领域发展的脉络。很多时候一个领域往往是由为数不多的几个实验室专家推动的。如果能够对这些专家的相关文章进行系统性的梳理,那么一定会在有关领域的发展脉络上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 想要去系统的搜索一个人代表性工作,那么谷歌学术的学者页一定是最好的选择之一。谷歌学术搜索某位专家,第一个搜索就会推荐这位学者的主页,点进去就可以看到这个人的所有工作,而且可以以时间和引用量排序。

2.2 读课题组文献

网友「华沙」认为:

  • 做科研的时候,可以先阅读导师的科研论文和著作,里面不仅包含他几十年科研成果,还能看到师门的传承,更包含了很多第一手文献的信息。读完后,既能快速知道这些文献存在,也能了解了它们在学术知识网上的位置,更能通过他的评论了解什么是好论文,什么更是品味极佳的论文;
  • 从自己师门的论文开始,了解自己团队的方法和研究领域,师门只有几条清晰的传承脉络。那么为什么不利用好呢?当时,把自己实验室的论文快速刷一遍。实验室一般都有自己的论文归档建设,因此,可以快速查阅所有论文并且找到合适的。在读完之后可以马上和导师交流,直接得到反馈。

2.3 读经典文献

经典的文章能让人明确领悟的发展脉络,或者看到一个领域的过去与未来。网友「孟凡康」认为:

  • 本领域内大家一直在讨论的、周围的人 (导师、同事等等) 一直推荐给你的文章,应该都没有太大的问题。同时谷歌学术都会给出某领域引用率最高的文章排序,这种以引用率为评价标准的一般问题都不大;
  • 一些基本刊物是必读的。基本刊物随领域、随时间而不同。网友「饶毅」认为:
  • 学生时代开始订阅周刊 Nature 和 Science、双周刊 Cell,每期必读有助于了解全貌和重要进展。

2.4 读最新文献

读新则是对所关注领域的最新进展。网友「孟凡康」认为:

  • 在读新方面,更多的是利用多种工具进行最新文章的推送。主要的订阅来源可以来自于 Google Scholar、Researcher App、Stork 以及相关相关杂志网站的订阅服务。Google Scholar 不必多说,每天或者每周推送,推送的质量很高,可以按照关键词 (人名、领域、杂志等) 进行订阅。

3. 如何读文献

网友「学术斋」介绍文献阅读的 4 种方法,精读、泛读、快读、跳读:

  • 首先,精读文献是与自身研究相关度极高的论文。通过精读文献了解研究问题的最新进展、成果、以及方法等,并据此拓展研究视野、丰富研究方法、判断研究价值等; 其次,泛读文献与自身研究较相关。通过泛读了解现有研究的进展、新方法/新模型/新实验等,并获取一定的知识学习。据此,有目的性的丰富研究方法/思路;
  • 再者,快读文献标题、摘要、关键词初步了解文献与自身研究的相关性,以确定是否需要精读或泛读。同时,当我们想获取文献的某个观点佐证研究时,通过快读和跳读精确定位和提炼;
  • 最后,快读判定文献相关,利用跳读进一步阅读图表、结果,将文献归属精读或泛读。文献中有需要学习借鉴的地方,直接跳读快读定位该部分,获取价值信息。拿到一篇文献,通过快读题目、摘要和关键词,初步判定文献是否与自身研究相关。如果相关,再利用跳读方法阅读结论/结果和实验/模型部分,进一步判断相关程度。如果相关度极高,将文献归入精读文件夹,如果相关度不太高,将文献归入泛读文件夹。

网友「量子位」认为不是每一篇论文都干货满满,所以初次见面,先打个印象分,再决定是否继续。具体操作如下:

  • 第一遍首先仔细阅读标题、摘要和简介。再者,先忽略内容,读一读文章中的每个小标题。如果有数学内容,先大致浏览,确定其理论基础。然后,读结论。最后,浏览参考文献,如果有你已经读过的,把它们勾选出来;
  • 如此读完第一遍,你需要问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这是什么类型的论文?哪些其他论文相关?基于何种理论基础来分析问题?论文的假设看起来正确吗?论文的主要贡献是什么?这篇论文写得好吗?当你心中有了这些答案,你也就知道自己该不该真正精读这篇论文了;
  • 当你判定一篇论文值得一读,就可以把它加入第二遍阅读的队列。读完第二遍,你应该能掌握论文内容,总结全文主旨了。不过,有时候即使是这样读完一遍,也未必就能读懂论文;
  • 要想完全理解论文,就需要展开第三遍阅读。跟随作者的思路,在脑海中重现论文内容。将重现的结果与实际论文进行比较,就可以轻松看出论文的创新点,找到文中隐含的假设,捕获隐藏在实验和技术分析中的潜在问题和引文缺失。

4. 阅读文献的技巧

网友「小武」推荐使用思维导图软件 MindMaster 来梳理思路。MindMaster 是非常轻便的结构化笔记整理软件,可以一键生成思维导图,还可以在多个平台上进行实时同步,导出的格式也很多。

网友「冲气以为和」同样分享了文献阅读好物:

  • 首先,强烈推荐用 twitter。学术用 twitter 可以事半功倍了解学科前沿。很多科研巨佬,尤其北美,平时会通过推特推广自己工作。他们读到一些好的论文也会转推并评论,这样可以很及时地 tracking 最热门的世界级科研成果;
  • 其次,跟进新 journal。如何跟进,推荐用 feedly。一款可以内嵌到 chrome 浏览器的软件,浏览器一搜就行,安装很方便;
  • 最后,扫清一切旧工作。如何扫,通过谷歌学术检索关键词就好了,把相关的都下载下来,按照问题或者自己的关键词归类,如何归类?软件推荐用 EndNote。

网友「学术斋」分享了 4 种文献笔记做法,即七彩标记法、手写笔记法、Word 总结法、Excel 精炼法。其中,七彩标记法,利用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七种颜色,分别标记 7 类问题:

  • 红:研究方法,包括方法内容/解决过程/求解技巧算法;
  • 橙:模型场景,包括场景模型/数学模型/实验设计等;
  • 黄:方法适用范围,包括假设条件/忽略因素/约束条件;
  • 绿:研究结果,包括结果/结论;
  • 青:研究目的,包括解决了什么问题/论文创新点;
  • 蓝:研究背景,包括论文研究领域/背景是什么;
  • 紫:提炼思考,包括可借鉴内容/不足/未解决问题/展望。
  • 手写笔记法:将文献价值信息,提炼手写在笔记本上,方便日后快速翻阅。书写内容应重视可读性和价值性,可包含文献名称、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研究优缺点及未来展望等。
  • Word 总结法:阅读文献后,对文献内容进一步思考总结,将尽量详细的价值信息提炼至 Word。内容可包含文献名称、研究领域背景、研究目的、创新点、研究方法/模型/适用范围、结论/结果、研究价值、启发思考等。
  • Excle 精炼法:对文献内容深入思考总结,将关键价值信息精简提炼至 Excel 中,形成类似索引/提纲式的笔记总结,便于快速复读文献的价值内容。

更多学术资讯\论文润色服务\论文翻译服务 都在公众号【艾德思editsprings】

上一篇:写sci论文为什么制定方法学?

下一篇:北大团队在《自然》发表重大发现!肝癌五种免疫微环境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凡注明来源为“EditSprings”的论文,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EditSprings并附上论文链接。

最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