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美国波士顿
更专业的论文润色机构
400-110-1310

咨询学术顾问:400-110-1310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日,9:00-23:00

建议反馈/客户投诉:Editsprings@163.com

微信扫码二维码,添加学术顾问企业微信

您还可以点击在线咨询按钮,与人工客服直接对话,无需等待,立马接入。

在线咨询
欢迎关注“艾德思EditSprings”微信公众号

关注微信获取最新优惠和写作干货,
随时手机询价或咨询人工客服,更可实时掌握稿件
进度,加速稿件发表。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服务号

艾德思:学术心潮细数几种变了味的原生家庭论

论文润色 | 2019/06/03 09:46:28  | 480 次浏览

由于原生家庭的争议是在太大,必须首先明确一下何为 "原生家庭论' .

 

总得来说,"原生家庭论'探讨 家庭教养方法等因素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Baumrind, 1991).

 

因而,最起码,"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根本算不上什么"原生家庭论'.

 

说起原生家庭论,有一个人可能不得不提.

 

他就是<为什么家会伤人>的作者,武志红.

 

自武志红登上奇葩大会后,关于原生家庭的辩论,再一次进入公众舆论的视野.

 

▷ 武志红在"奇葩大会'发表"奇葩'演讲引人关注

 

 

而这一次,仿佛暴风雨来得比以往时候更猛一些.

两列队伍很快排列完毕,随即拉开了阵仗.

 

支持者 们满腹苦水:

 

老师说的太对了!

我的父母对我做了这些,我竟然还没意识到!

我们的问题都是原生家庭导致的!

 

▷ 支持者将各种人格问题统统与原生家庭扯上关系

 

 

反对者 们不甘示弱:

 

真是一群无脑喷!

没有原生家庭您能活到现在?

再说,这种"决定论'的想法,未免太悲观了吧!

 

▷ 反对者以"耍流氓'的字眼驳斥"原生家庭论'

 

 

两方势力不相上下,然而事实上,两队人马基本秉持"您打您的,我打我的'原则,多数时间在自说自话.

 

然而,打到了"兵家必争之地'的时候,我们还是能够看到不少精彩的交锋.

 

第一块"必争之地'在于: 原生家庭对于人的影响总体来讲到底是好是坏 .

 

第二块"必争之地'在于: 原生家庭对于人的影响到底有没有,有多少 .

 

以此为主线,梳理原生家庭论的"发展史',大致如下:

Stage1 :在原生家庭的概念还未出现的时候,我们的主流文化一直宣扬的是"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因而大众 普遍认可"原生家庭美好论' .

 

Stage2 :有人声称自己发现了"真相':父母对孩子的教养竟然问题这么大!别再蒙蔽我们的双眼! "原生家庭祸害论' 也就应运而生.

 

Stage3 :"觉醒'的人们开始关注"祸害'对于人发展的影响,并发现了很多支持结论的"参考文献',于是提出了 "原生家庭决定论' .

 

Stage4 :,另一些"觉醒'的人们,声称自己看破并受够了这种"流氓'逻辑——"都是父母的错',于是开始宣扬 "原生家庭无影响论' .

 

然而在我看来,这场不知会打到何时的battle,必定不会由某一方的胜利而告终.

 

原因很简单, 上述四种观点都是不全面的,它们都有自己的漏洞 .

 

01 原生家庭美好论

 

小学时,有一道经典的填空题:

 

"父亲的爱是____的,母亲的爱是____的.'

 

参考答案上写的是:深沉/无私.

 

中学时,我们要为写作积累素材:

 

"母爱是阵阵清风,为您拭去焦躁的汗水;父爱是一盏明灯,为您照亮漆黑的夜晚.'

 

▷ 盘点我们从小无孔不入的"爱的教育'

 

从小我们接受的到的教育,几乎是一边倒的:

 

可怜天下父母心,怎么会有不爱孩子的父母?

 

但是,爱归爱,我们不能"一白遮百丑'.

 

"父母都是为了孩子',绝不能成为"原生家庭美好论'的充分条件.

 

"我无法和我的父母和解.我知道他们爱我,但他们的爱太沉重了.'

 

这句话也许道出了许多人心声.

 

太多父母,给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而这显然不利于孩子的人格发展 (Rogers,1959).

 

父母说自己一切为了孩子好,口口声声说"孩子过得幸福快乐就好'.

 

但是其实,太多父母渴望的是,让孩子成为自己理想的样子.

 

而当孩子想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时候,这些父母们便亮出了"爱'的武器.

 

然而太多父母,不能正视自己发出的负能量.

 

这真的能称之为"美好'吗?

 

 

02 原生家庭祸害论

 

我们常说"物极必反',"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阶段'.

 

或许是有关父母的负面内容.在主流文化中被压抑得太久了.

 

随着对于教养方法的重视,有关父母"罪行'的讨论终于爆发了.

 

▷ 北大毕业生控诉父母"罪行'事件持续发酵

 

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揭开父母对孩子伤害的"罪行'这场轰轰烈烈地"解放运动'中来.

 

一时间,"父母怎么做都对',瞬间变成了"父母做什么都不对'.

 

似乎当我们看到了美好事物的阴暗面后,它立刻就会散发出恶臭.

 

比起正面信息, 负面信息往往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称之为"负面偏见' (Ito, Larsen, Smith & Cacioppo, 1998).

 

显然,比起父母对孩子的好, 我们对父母的"罪行'更为敏感 .

 

当我们控诉"父母皆祸害'的时候,请先想想我们忽略了多少"美好'.

 

更何况,对于教养方法的问题,我们对父母的控诉,有时已经变成了"苛责'.

 

温尼科特提出过一个术语,叫做 "足够好的妈妈' (Ross, 2000).

 

而国内学者干脆将这个术语翻译为:"60分妈妈'.

 

养育者能为婴儿提供一个基本被满足的养育环境就可以了.

 

我们不能以"100分妈妈'的标准,来责怪父母的养育方法.

 

03 原生家庭决定论

 

不得不说,这派观点是目前影响力最强的.

 

在知乎上搜索"原生家庭',您将看到:

 

▷ 网络平台上对"原生家庭决定论'的热议

 

更加令我震惊的是,竟然不少"深度好文'在宣传如下观点:

 

"我现在之所以这样,都是因为我原生家庭的塑造.'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原生家庭的束缚真的无法摆脱吗?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当您意识到问题的时候,改变就已经在发生了.

 

如果这么说,当您觉知到原生家庭的束缚时,"原生家庭决定论'立刻就成了悖论.

 

您会说,那又怎么样?我知道我有问题,但我行动上还是无法改变啊.

 

其实有时候,不改变,也许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改变,意着挑战自己的心理舒适区.

 

与其这样,我们或许更愿意呆在相对安全的地方.

不做出选择,也是一种选择.

 

这样我们可以将自己无数的"锅',都毫不费力的统统甩给自己原生家庭.

 

太多孩子将"原生家庭决定论'当作了指责父母的武器.

 

因而,这种观点成为了对原生家庭论的最大误会.

 

诚然,精神分析强调领悟,强调对原因的解释.但是这种"甩锅'的方法,到底是归因,还是归罪?

 

 

04 原生家庭无影响论

 

宣传这派观点的人,往往打着"科学' "正统'的旗号.

 

▷ 将"原生家庭论'直接打成"伪心理学'的标题党

 

然而,这依然无法掩盖他们宣传的观点有多么极端.

 

他们说,学术心理学体系中,几乎没有"原生家庭'这个词.

 

 

对此我只能说,这并不意味着它没有被广泛谈论.

 

最早谈论原生家庭问题的, 可以追溯到克莱因与温尼科特的客体关系学派 .

 

而如今, 与教养方法相关的一系列理论,也都属于原生家庭论的范畴 .

 

此外,他们还说,代际传承主要源于基因,父母怎么对孩子,影响并不大.

 

并且,他们还振振有词,找来一系列双生子研究的支持.

 

我只想问,既然如此,您们会随随便便地对待您自己的孩子吗?

 

至少和孩子的关系,还是很重要的吧?

 

罗杰斯曾说:关系,就是一切.在生命的早期,父母就是孩子的整个外部世界.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内化到孩子心中的关系模式,将深刻影响未来的各种关系模式 (Bretherton, 1992).

 

更何况,我们根本无法用简单的几个指标,就概括出原生家庭"几乎没有影响'.

 

诚然,"原生家庭决定论'不能作为孩子归罪的武器.

 

但是,"原生家庭无影响论',也绝不能成为父母和社会转移焦虑的盾牌 .

 

 

说了半天,结论就是,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也好也不好,也多也不多.

 

引用<心经>中的一句话,就是:"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我承认这个结论也许有点无聊,有点让人失望.

 

但是,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这些观点,才能不被冲昏了头脑.

 

不过,到底什么才是科学的"原生家庭观'呢?

 

要知后事怎样,还请听下回分解!

 

 

未完待续

References

 

Baumrind, D. (1991). The influence of parenting style on adolescent competence and substance use. The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11(1), 56-95.

Bretherton, I. (1992). The origins of attachment theory: John Bowlby and Mary Ainsworth.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8(5), 759.

Ito, T. A., Larsen, J. T., Smith, N. K., & Cacioppo, J. T. (1998). Negative information weighs more heavily on the brain: the negativity bias in evaluative categoriz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5(4), 887.

Rogers, C. R. (1959). Client-centered therapy: Its current practice, implications, and theory .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Ross, M. H. (2000). "good-enough" isn't so bad: thinking about success and failure in ethnic conflict management. Peace & Conflict Journal of Peace Psychology, 6(1) , 27-47.

 

 

 

除此以外,您还听过什么样的"原生家庭论'?

欢迎在下方留言~

 

学术心潮征稿 :

欢迎各位对心理学科普感兴趣的朋友向本栏目投稿

内容包括 :

文献解析:解析近年来发表在前沿刊物上的论文

心理生活:利用心理学知识解读生活中的现象

书目推荐:科学心理学的好书推荐

稿费 为50元/千字

投稿要求 :见前期推送"学术心潮投稿要求'

参与方法 :

将写好的论文发送至邮箱pkupsysu@,并标注"学术心潮投稿';若想承担长期撰写任务,可以添加微信 hershey 加入写作小组.我们将有专门的指导老师和审稿小组对您的论文进行认真审核,欢迎投稿!

 

文字|刘在田

审核|张昕 杨奕轩

责任编辑|徐赫

排版 | 邓逸雯

 

更多科研论文服务,动动手指,请戳 论文润色投稿期刊推荐论文翻译润色论文指导及修改论文预审

语言不过关被拒?美国EditSprings--专业英语论文润色翻译修改服务专家帮您!

上一篇:sci论文发表日期以什么日期为准?

下一篇:艾德思:智媒时代下的播音主持艺术新观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凡注明来源为“EditSprings”的论文,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EditSprings并附上论文链接。

最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