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美国波士顿
更专业的论文润色机构
400-110-1310

咨询学术顾问:400-110-1310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日,9:00-23:00

建议反馈/客户投诉:Editsprings@163.com

微信扫码二维码,添加学术顾问企业微信

您还可以点击在线咨询按钮,与人工客服直接对话,无需等待,立马接入。

在线咨询
欢迎关注“艾德思EditSprings”微信公众号

关注微信获取最新优惠和写作干货,
随时手机询价或咨询人工客服,更可实时掌握稿件
进度,加速稿件发表。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服务号

艾德思:解读波特竞争三部曲

论文润色 | 2019/06/17 11:17:19  | 559 次浏览

  迈克尔·波特为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他出生于 1947 年, 1969 年获普林斯顿大学航空机械工程学士, 1971 年获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 1973 年获哈佛商学院企业经济学博士学位. 1975 年开始在哈佛商学院讲授"经营政策'( Business Policy )课程,至 1990 年完成具有广泛影响的"三部曲'——<竞争战略:产业与竞争者分析技巧>/<竞争优势:创造与保持优异业绩>/<国家竞争优势>,先后花了 15 年时间,其中 1980 年出版的<竞争战略>已 58 次重印,被译成 17 种文字, 1985 年出版的<竞争优势>也已 35 次重印.

  三部曲的出版奠定了波特教授在世界战略研究领域的大师地位.由 2002 年哈佛商学院的网站资料可见,波特共出版著作 16 部,发表文章 100 多篇.但据我所知,国内理论及实业界对于波特的了解,主要还是从其<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开始的,因为对于这两本书,在华夏出版社于 1996 年获得中文简体版权正式出版前,早在 1988 年国内就已有多家出版社的译本在读者中流行.至于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尽管国内的战略学者们通过原版文献以及波特自己的文章早有所闻,但由华夏出版社翻译出版该书的中文版,那也已经是 2002 年的事了.

  对于波特的"三部曲',尽管国内购买者人数并不少,但能真正静心通读全书的人实际并不多.究其原因,一是由于目前人们的工作与生活节奏较快,更为喜欢快餐式的阅读材料,波特三部曲实在太过厚重与琐细;二是由于波特三部曲延袭了产业经济学的分析思路,有点太重经济理性而轻管理人性,不太容易阅读;三是由于前些年我国许多管理实践者客观上正处于创业起步阶段,尚未真正遭遇企业发展的战略瓶颈制约,所以缺乏认真精读的心境与压力.就我国目前企业发展的状况而言,经济改革开放已有几十年,许多企业在做大后正逐渐面临做强/做长的战略困惑,从这个角度看,华夏出版社这次重印波特的三部曲可谓正逢其时.但即使如此,为了真正读懂西方语境下写就的波特三部曲,也还是有必要了解一下波特成书的理论基础与研究背景.

   三部曲理论基础——经济学家眼中的竞争战略

  波特长期从事产业组织理论与竞争战略的研究,致力于在经济理论与企业实践间架设桥梁,其所完成的竞争三部曲既存在着相互联系,又各自包含有独立的主题,但在本质上所反映的都是一种基于经济学比较静态研究的假设与思路.首先,隐含假设了市场资源的稀缺性,从而相对强调了战略的竞争特性而忽视了合作可能.对于这一点,从宏观整体的资源配置看,做短期静态考察,一种资源用于甲企业就不能用于乙企业,似乎竞争是占主导的;但从微观局部的企业运作看,做长期动态考察,一方面就单个企业所需而言,可以认为资源供给是无限的,另一方面资源总量也是可变的,企业之间存在着合作求发展的可能.

  第二,隐含假设了信息完全性,从而强调了战略的全面事先规划而相对忽略了战略的动态调整学习.对于这一点,从波特三部曲所提供的细节俱全的分析框架,如五力竞争模型/三种基本战略/成本驱动因素/价值创造活动/产业环境细分/完整钻石体系/国家分类研究等,可以略见端倪.在实践中,若要按此思路进行分析,一方面信息收集成本太高,另一方面操作时间太长,结果有可能造成由于战略思考分析太多,反而使得人们没有时间考虑怎样行动.更不要说,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一旦分析完成,可能现实状况又已变化.正是由于波特试图提供无所不包的理论框架,而将战略实践中对于理论的简化应用工作留给了实践者,结果却使得许多人读了波特三部曲,总觉得理论上找不出毛病,但实践上还是找不到战略出路.

  第三,隐含假设了经济人目标,从而强调了战略的个体竞争逐利性而忽视了战略的群体合作互惠性.这一点在<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两书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尽管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波特强调了"产业集群'的作用,看到了众多企业之间存在的互惠/互赖/互动关系,但这只是他在考虑国家/州(省)等地域层次竞争对抗时,提出的基于更广泛范围的竞争优势构建框架.由此可见,波特三部曲研究重心在于怎样增强自身的竞争地位,而不管这里提及的"自身'到底是个别企业/还是国家或区域.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不太倾向于人们将波特的三部曲称为"战略三部曲',而更赞成将其称为"竞争三部曲'.

   三部曲内在逻辑——体现哈佛传统的匹配战略

  阅读波特的"竞争三部曲',有必要了解他所在的哈佛商学院的战略研究特色.哈佛商学院早在 1911 年就设立了"经营政策'课程, 1965 年出版教程<经营政策:内容与案例>,至 1982 年出版该书的第 5 版(波特作为五人合著的第 5 位作者首次参与了该书的写作), [1] 从中可以看出哈佛战略教授们的研究风格.根据该书的观点,战略以整个企业为研究对象,应由最高管理者负责,需要全过程管理能力,可以作为一种专业活动来看待.企业的使命目标可以独立于战略形成及实施而存在,战略制定可以利用企业内部的优势与弱点与企业外部的机会与威胁(即 SWOT : Strength / Weakness / Opportunity / Threat )分析工具,通过内外环境要点的匹配寻求战略出路.在战略方案形成后,再根据一系列标准,进行方案优劣评价选择,从中确定最终付诸实施的战略.所以,战略形成与实施作为战略管理整个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可以相互独立运作,经过有序分解后交由不同的部门去完成.

  按照以上观点,似乎战略管理可以简化为一个正式的规划过程,能够分解为多个明确的步骤,使用类似核查表的形式界定研究范围,由计划人员运用各种开发出来的战略管理工具与技巧,按照一定程序按部就班地进行.一是确定企业战略目标与方向,二是了解外部环境态势,三是分析内部实力状况,四是提出/评价与选择战略方案,五是组织战略实施.这种对于战略管理过程的结构化处理,也体现在许多哈佛式的见物不见人/重理不重情的冷酷竞争案例讨论上,它在提升战略研究与咨询工作专业化水平的同时,无形之中割裂了战略管理过程各环节之间所存在的有机整体联系.波特"竞争三部曲'秉承了哈佛战略研究的这种传统,体现的是 SWOT 分析的内外匹配思想,只是在思路上强调了企业定位问题,在分析工具与研究深度上做了进一步的拓展.如<竞争战略>涉及的有关企业外部的产业与竞争者分析,<竞争优势>讨论的企业内部价值活动与成本驱动因素,<国家竞争优势>探讨的以国家/州(省)等地域为对象的"产业集群'与整体竞争力构建问题.

  "竞争三部曲'之间一脉相承的思路,集中体现在波特 1991 年发表的文章"战略动态理论'中. [2] 按照波特<竞争战略>的观点,关于战略研究的重心,即企业竞争优势来源或者说不同企业业绩差异成因,可以分为行业结构与企业定位两方面,其中行业结构说明跨行业的业绩差异,企业定位说明行业内企业的业绩差异.企业定位决定了企业在行业中的相对地位,而定位本身又由企业战略所决定,如成本领先战略/标歧立异战略/目标集聚战略等.那么影响与决定行业结构与企业战略的因素又是什么呢?波特在<竞争优势>中将其归结为企业价值创造活动,认为这是竞争优势的基本单元,并进一步认为价值创造活动受初始条件与管理决策的影响,而初始条件与管理决策又受到企业环境的影响.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明确指出,竞争优势最终受制于企业内外环境.他以学习调适能力解释内部原因,以"钻石理论体系'说明外部原因.这样,最终似乎又回到了初始条件与企业定位的解释上.所以,波特认为从动态的角度看,进行战略的时序过程研究,追溯竞争优势的成因,很难回避循环解释问题,不太可能建立严格数量化意义上的因果关系模型,只能给出以解释/判断为基础的描述性框架.

   三部曲应用局限——重解构轻综合的工具战略

  应该说,波特的"竞争三部曲'对企业战略相关的内外竞争环境,从企业内部活动成本/外部产业结构/地域产业集群等不同层次,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解剖,这为人们了解竞争本质提供了广泛的视角.但问题在于,这种解构分析的做法并不能很好地提供解决战略实践问题的答案.解决战略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各种解构方式,特别注意平衡协调各种方式之间的关系.从这个角度看,波特所提供的许多方式实际上均属于工具战略,它只解决战略可能途径,而并不提供途径选择的准则.如波特<竞争战略>中提出的五力竞争模型,作为行业竞争驱动力解剖的经典方式,关注的重点在于怎样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地位,从而在竞争中获得主动权.但并没有解决模型实际运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怎样处理五力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怎样应对行业战略运作的竞争趋同等.另外,波特从产业经济学研究入手提出的五力模型,实际上采用的有点类似政府视角,从中得到的有关结论可以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提供依据,对该行业中的所有企业都适用,似乎不可能提供企业特色构建思路.对于这些问题,波特在其 1996 年发表的文章"战略是什么'中给出了解决对策. [3]

  当然,在将波特三部曲引介给国内广大读者时,受当时研究水平所限,理论界也存在着一些模糊不清的错误认识.首先,认为各类企业之间所存在的就是竞争关系,并基于波特五力竞争模型的图示做了表面化的理解,觉得企业处于五种竞争力量的作用中心,同行企业/替代品厂商/潜在进入者是企业的现实或潜在竞争对手,企业的供方与买方也是企业的讨价还价对象,企业的一切都是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量.那么现实中到底谁有可能作为企业的短期或长期的合作者而存在呢?显然,这不是五力模型所能回答的,也不是波特作为行业分析工具提出五力模型时所试图回答的.如果从跨期动态的角度考察行业内各种市场力量的关系,也许可以发现除了竞争以外,其中还可能存在着多种形态的相互依存/共生互应的关系.对于这一点,也正是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所重点关注的.第二,认为竞争战略就是企业战略,而实际上竞争战略与合作战略一样,只是实现企业战略的一种手段,它本身作为一种工具并不是追求的目标,需要在战略指导下运用.

  不容否认,单个经济实体的一时竞争力增强,可以通过剥夺他人利益而实现,但是全球经济网络的长期生存力保存,却需要依赖互惠多赢来维系.因此,在进行企业/国家或地域竞争优势及内外环境分析时,如果过分关注"竞争'而不是"优势',也许会造成指导思想上的错误.一是,若将过多的精力放在考虑对手做什么上,可能会在无意中使企业忽视自身特色的建设,甚至还有可能没有时间思考自己该做些什么.二是,就竞争者分析所依据的信息而言,要么得不到,要么不准确,因为别人是不会主动将有用信息透露出来的.三是,即使能够得到信息,也许更多的只是关于过去而不是未来的,而未来是以企业与竞争者的互动为基础的,难以事先预料.四是,真正关于竞争者的信息可能会在顾客中反映出来,所以,与其费神进行竞争者分析,还不如注意做好顾客研究,随时了解企业自身顾客的需求动向.实际上,只要能将分析重心从"竞争'移到"优势'构建上,可见企业战略之目标既可以通过竞争,也可以通过合作来实现.显然,全球化必须建立在互补合作/和谐发展基础上,其前提是地域特色/多元并存,对此波特在其 1998 年出版的<论竞争>一书有所体现. [4]

   战略研究之我见——实践问题导向的思维框架

  字数限制,全文见我的新浪博客

  (作者网站,2003-7-22初稿,7-31/10-16修改补充.曹×2015-6-8整理)

我的更多论文:

 

更多科研论文服务,动动手指,请戳 论文润色投稿期刊推荐论文翻译润色论文指导及修改论文预审

语言不过关被拒?美国EditSprings--专业英语论文润色翻译修改服务专家帮您!

上一篇:本科生怎样发表一篇sci论文?

下一篇:艾德思:语义分割系列五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凡注明来源为“EditSprings”的论文,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EditSprings并附上论文链接。

最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