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美国波士顿
更专业的论文润色机构
400-110-1310

咨询学术顾问:400-110-1310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日,9:00-23:00

建议反馈/客户投诉:Editsprings@163.com

微信扫码二维码,添加学术顾问企业微信

您还可以点击在线咨询按钮,与人工客服直接对话,无需等待,立马接入。

在线咨询
欢迎关注“艾德思EditSprings”微信公众号

关注微信获取最新优惠和写作干货,
随时手机询价或咨询人工客服,更可实时掌握稿件
进度,加速稿件发表。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服务号

扒一扒那些由中国人创办的SCI期刊,期刊,SCI,EditSprings,艾德思

网络 | 2018/11/30 10:50:09  | 3191 次浏览

sci

 MDPI(MultidiSCIplinary Digital Publishing Institute)又称多学科数字出版公司,成立于1996年,其总部位于瑞士的巴塞尔,在北京海淀/北京通州/武汉,以及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塞尔维亚的贝尔格莱德均设有分部,五个分部门中有三个是在国内,笔者深挖了下出版社的前世今生,才发现这是由一位名叫林树坤的地道中国人创办的出版社.林树坤出生于湖北汉川,在1996年以前,林树坤一直在为成为一名科学家而做准备——先后就读于武汉大学与中科院兰州化学所,后留学于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获得有机化学博士学位.40岁即将来临的时候,已经在瑞士一家化学机构工作的林树坤,感到需要调整人生的方向.起初,他收集化学样品,再卖给其他人.这门生意需要结识业界各方面的资源,为此,他成立了一个"国际分子多样性保护组织',并办了第一个免费的电子期刊.该组织的英语简称也是MDPI,就是如今这个MDPI的前身.由于是免费在线发表,很受欢迎,来稿很踊跃,这使林树坤有了小小的成就感.办网络杂志成本很低,需要的只是几台电脑/网络与时间,于是,他决定扩大刊物的规模.1999年,MDPI的第二份杂志创刊,此后数年,他又陆续增设了几种新杂志. 随着来稿量越来越大,林树坤在杂志上投入的精力也越来越多.2003年前后,林树坤决定开始收费——面向投稿者收费.这逐步成为成林树坤的主业.2010年6月,MDPI正式更名为"多学科数字出版公司',与"国际分子多样性保护组织'一样,两个公司的简称都是MDPI.这个杂志对于当年屠呦呦获诺奖也是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最近看到一篇关于谁是屠呦呦获奖的华人同胞推手.林树坤也谈到" 我一直很崇敬屠呦呦.现在看来谁都不是所谓推手.华人中也就本人林树坤正好是国际英语学术期刊编辑和出版人,做了一点应该做的本职工作,而且做到位了." 2009年MDPI董事长林树坤博士在MDPI旗舰英语国际期刊发起出版了庆祝屠呦呦80大寿的青蒿素特刊(),表彰屠呦呦在青蒿素的发现及其应用于治疗疟疾方面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同时策划邀请青蒿素第一发明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廖福龙研究员于2009年在我们MDPI的 用英语发表的社论介绍了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过程().西方学者随后开始推荐屠呦呦获得大奖和这次的诺贝尔奖.MDPI目前出版英语科技期刊160余种,9万多篇论文,所有期刊都为开放获取(Open Access)期刊,所有读者均可以免费下载阅读全文.其中包括生物/化学/医药/能源/环境等各学科领域众多国际知名期刊,如Molecules, Senso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Marine Drugs等.但是期刊投稿是要收取一定的版面费,2016年均出版费用为914瑞士法郎,也就是大约6000(按1:计算)人民币左右的版面费,对于普通学生来说还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但是根据网友的评论,该出版社的论文审稿的速度还是很快的,所以很多着急毕业,应付学校年终考核的老师或者评职称的还是不错的选择.毕竟像Molecules这样的期刊还是不错的,近几年的IF也是一直在小幅上涨,对于医学,生物,化学,药学类似的学科还是有机会去接触这个期刊的,笔者作为一名药学生还是会经常遇到的,也会留意里面的论文,总的来说中规中矩,也有一些出彩的论文,也并不像部分网友评价的那样差.期刊于2013年底开始推出会员项目,会员单位的论文出版社会优先处理,目前中国的会员单位有二十多所高校: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东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武汉大学等.会员单位在国内还是相当还是不错的,不然人家也不会去注册,也从一个侧面说明MDPI出版设并不是很弱.林树坤承认,MDPI的权威性固然不能与<科学><自然>相提并论,但他们的期刊也满足了市场需要." 林树坤也调侃到如果您有真正一流的论文,当然会发到<科学>上去,但普普通通的论文,发在MDPI就是不错的选择.就像天价茅台酒有市场,北京的二锅头也照样受欢迎一样. 总之国人能办起一家有年岁的国际出版社已经是相当的不容易了,毕竟绝大多数好的期刊都是外国人的,更何况旗下还有几十本sci杂志.希望MDPI能够多加珍惜,不要过于追逐商业化模式.

Nano Research

英语学术期刊(月刊)于2008年7月创刊,于2010年1月被sci-E收录(收录的论文被追溯到2008年的创刊号,2017-2018 IF=.期刊由国际著名学术出版集团Springer和清华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期刊采用国际通行的主编负责制.期刊主编是斯坦福大学的戴宏杰教授和清华大学的李亚栋教授.主编戴宏杰教授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曾经获得多项美国物理学会/美国化学会等的大奖,发表文章200多篇(其中在 Science 和 Nature 上发表的论文有20多篇),是纳米研究领域论文被引用次数世界排名前10名的科学家.李亚栋教授曾经多次获得包括两次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在内的大奖,发表文章200多篇,被引用8000多次,h-index为47.期刊每年120篇,每期10篇,每年12期.所以投稿难度还是较大的,发文量小,投稿较难.影响因子还是相对蛮高的,总体来说,这个期刊上的论文质量还是比较高的,专注于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的各个方面.个人感觉介于ACS NANO和Nanoscale之间.另外这个杂志发表的论文数量比较少,所以处理起来也会慢一些,因为主编都不是全职的,所以可能在帮您找审稿人,毕竟这个杂志的影响力也不是特别的高.综合来说,Nano Research上国人论文比例还是较高,但是也能看到近几年期刊国外的投稿数量还是在增多的,期刊队伍也在不断增加国际力量,拓展国际视野,增加国际影响力,对于追求IF的同学,此期刊确实是不错的选择,毕竟论文质量少,质量也较高,未来可期.

Nanoscale 是国际纳米材料领域的综合性期刊,创办于2009年,最新影响因子.全年48期,近几年年均发表论文超 2000篇.主编是中科院的白春礼教授,是目前我国影响力较大的纳米方向的期刊,个人感觉 Nanoscale 的国际影响力要比 Nano Research 高,毕竟每年论文数目较多,国外投稿人数占比也高.

论文审稿效率也算是较高的,不送审直接拒的基本一周之内;送审的,大多数的稿子,从投稿开始算三个星期到一个月左右给出审稿建议;修改好后如果没有大的问题,几天内接收;如果开始给的就是大修,那么还要发回审稿人重审,这个时间也很快. 总之,期刊质量还是挺高,国际影响力也不错,影响因子也不错,未来也有继续增长的空间,是纳米方向中上级别的期刊.

GigaScience 由华大基因和生物医学中心(BioMed Central)于2012年7月共同创办.目前影响因子超过7分,不过有网友预测明年可能会有断崖式的下跌,只有左右.该期刊采用标准全文文献/数据库信息以及信息分析工具相结合的崭新模式,为科研工作者提供免费公开的有效数据以及生物学发现等资源.GigaScience积极致力于数据开放的工作,其中,华大基因很多未发表研究结果的数据集先在该平台上发布,以供其他研究项目使用,这并未影响到日后论文的发表. GigaScience 突破了传统出版业的束缚,为数据全面公开与共享提供了一个优秀平台,实现了科研人员对数据资源最大可能的合理利用,并提高了数据密集型科研项目的再现性. 总的来说,该期刊还是紧跟时代发展,体现了大数据,这个时代最热的话题.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是我国第一份英语科技类综述期刊,NSR的主管公司为中国科学院,主办和出版单位为科学出版社,海外推广与牛津大学出版社合作进行,最新影响响因子超8分.NSR采用全文免费获取(Free Access)的出版模式,全文存储平台选择稳定性强/国际显示度高的SilverChair数字出版平台.NSR的编委会由189名国际知名科学家组成,其中以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为主的国际编委人数占39%.NSR致力于全面展示国内外各科学领域的代表性研究成果,追踪报道重大科技事件,深度解读中外科学界热点研究和重要科技政策等.NSR的栏目包括综述/原始研究文章/观点/研究亮点/社论/访谈/论坛/特色研究公司等.主编为白春礼,执行主编为蒲慕明,各学科副主编分别为:薛其坤{数理科学}/高松{化学科学}/施一公{生命科学}/周忠和{地球科学}/赵东元{材料科学}/郭雷{信息科学}. 不过目前来看,期刊主要是约稿的方法,毕竟写综述需要在某个方面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发展前沿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Cell Research 由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创办,但隶属于"自然出版集团'(Nature Publishing Group).这份期刊于1990年创刊,2001年首次获得影响因子,随后十年一路高歌猛进,到2012年期刊影响因子破十,达到,2017年影响因子高达.期刊主要刊登国内外细胞生物学领域有创新发现的高质量研究文章,权威综述,点评论文和简报.研究文章报导有重要创新性的基础研究结果,描述最新的分子和细胞现象,阐述内在的生物机制;综述或评论探讨期刊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不过综述一般是编辑事先约稿;简报报导对当今生物研究有重要影响的最新发现.一般 Cell Research 的论文涵盖分子生物学的各个领域,包括诸如细胞生长与分化,信号转导,凋亡,干细胞,发育,免疫,神经科学,植物细胞生物学,染色质重塑,表观遗传学和转录等.

目前期刊主编辑是裴培院士,裴老大接任杂志主编之初,期刊影响因子只有,于是他提出要打造一本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秀学术期刊的目标(初期目标是达到J Biol Chem的水平,影响因子5),继而冲击国际一流期刊.因此Cell Research必须采用Cell模式.一方面,他大力推进杂志的国际化进程,实现了与自然出版集团(Nature Publishing Group)的合作;另一方面,他慧眼识珠,将李党生老师从Cell杂志社挖了过来担任常务副主编(这里补充一句,很多人一定觉得杂志社花了大价格聘请李老师,其实李党生老师的入职待遇很平常).李老师也是担任了期刊的副总编辑,初次听这名字就有一股神秘的东方力量,后来笔者收集了下资料,发现李老师果然大有来头,出生于党的生日/毕业于科大少年班的神童,早在他成名之前,已经展露锋芒.在他任职Cell杂志编辑的两年里,多项年度十大进展都出自他的稿源,而且有些稿源是在他力排众议/"无视'所有评审人建议之后接收的.引用<琅琊榜>的一句话:"这份胆识,靠的不是无双的智计,又是什么'.难怪Cell主编对他的回国极力挽留:"党生,只要您那天想回来,我Cell的大门始终为您打开.'虽然老外喜欢说客套话,但这种要负责任的话,不是随随便便可以听到的.足以看出李老师的胆识和慧眼.

很多人觉得 Cell Research 的成就有泡沫,之所以影响因子那么高,是因为它有许多高引用率的综述论文.但是高影响力的综述本身也是杂志影响力的体现,现在的顶级杂志那一本没有综述论文?退一万步讲,即使综述是泡沫,那么它就像北上广深的楼市泡沫,是永远吹不破的.个人认为 Cell Research是我国目前最成功的一本期刊,无论是期刊论文的质量还是国际影响力在国内期刊中都是首屈一指的,希望期刊能越来越好.

Molecular Plant (双月刊)创刊于2008年,代替原<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中英语版).期刊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所中国植物生理学会主办的生物科技期刊.主编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栾升教授,国际植物学领域著名专家.1991年在哈佛大学细胞与发育生物学系获博士学位,1991-1994年在哈佛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995年至今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植物与微生物学系先后任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另一位共同主编是韩斌,研究员,中科院院士,植物基因组与遗传学家,现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生科院副院长.

目前期刊影响因子已经达到,期刊走的cell research的老路.由牛津大学出版社负责排版/海外纸版发行及电子版的制作和全球发行,按照近几年的发展趋势,三年内影响因子很可能超过nature plants,直逼12分. 就目前来说,杂志现在的投稿难度个人认为非常大(至少投稿难度要高于New Phytologist),因此意见如果没有特别好的实验结果最好不要轻易投这个杂志,投稿难度太大了.

一直以来笔者都以为Sci期刊全都是由外国人创办的,后来才发现咱中国人也可以创办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Sci期刊,我也坚信中国正在或即将有更多的国际性学术期刊创刊.可是,目前这些期刊也是主要依托国外的出版集团,一来可能是担心本土出版集团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二来是依托国外的出版社增加稿源,筛选出更多更高质量的论文,目前依托本土出版社,创办的本土期刊的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并不多,而目前我国已经是国际学术文章的来源大国,却都要去投别人的期刊来获得自己人的认可,想想也是一种悲哀.所以,路还很长,您我依旧在路上.

 

 

更多科研论文服务,动动手指,请戳 论文润色投稿期刊推荐论文翻译润色论文指导及修改、论文预审

语言不过关被拒?美国EditSprings--专业英语论文润色翻译修改服务专家帮您!

上一篇:参考sci指导意见有什么好处?这六大好处需知晓

下一篇:SCI审稿周期及见刊难易度的判断-EditSprings艾德思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凡注明来源为“EditSprings”的论文,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EditSprings并附上论文链接。

最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