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美国波士顿
更专业的论文润色机构
400-110-1310

咨询学术顾问:400-110-1310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日,9:00-23:00

建议反馈/客户投诉:Editsprings@163.com

微信扫码二维码,添加学术顾问企业微信

您还可以点击在线咨询按钮,与人工客服直接对话,无需等待,立马接入。

在线咨询
欢迎关注“艾德思EditSprings”微信公众号

关注微信获取最新优惠和写作干货,
随时手机询价或咨询人工客服,更可实时掌握稿件
进度,加速稿件发表。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服务号

艾德思:蒋重跃社科期刊编辑服务学术创新的努力方向

论文润色 | 2019/06/04 11:15:31  | 503 次浏览

 内容摘要: 众所周知,学术创新往往是在学科交叉/领域渗透的地带出现,道理很硬:严格意义上的学术创新是指某个学术问题域的内在结构的突破,某一问题的结构性突破势必与另一问题的结构发生关联,所谓创新其实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结构发生冲突和渗透/排斥和交叉/否定和重组.编辑放弃审读学科界限不清晰的稿件对于学术创新来说,显然是不利的.作为社科学术期刊的编辑,要自觉地通过经验意义上的多领域知识互动,深入问题的本质,学会探寻学术创新的内在结构及其运动规则.长此以往,就会突破学科领域的小圈子,进入问题导向的广阔天地,在理论修养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家,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术创新服务.

  社科期刊编辑行业里面经常有这样的情况:一说看论文,首先问是不是我这个领域的,如果不是,就理直气壮地加以拒绝,好像只有领域相同,才能审稿.如果是这样,那就必然会出现下面这种情况:学科界限不太清晰的论文由谁来审?众所周知,学术创新往往是在学科交叉/领域渗透的地带出现,道理很硬:严格意义上的学术创新是指某个学术问题域的内在结构的突破,某一问题的结构性突破势必与另一问题的结构发生关联,所谓创新其实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结构发生冲突和渗透/排斥和交叉/否定和重组,最后达到融合,形成新的问题域的过程.所谓问题域,往往就是学科领域.编辑放弃审读学科界限不清晰的稿件对于学术创新来说,显然是不利的.

  过去有一个说法,"编辑是杂家'.做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要认真反省.<汉书·艺文志>说:"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所谓"兼合',就是兼并或合并,而"兼合'的指导原则,是用"王治'加以条贯.如果编辑可以比作杂家,那审稿中对于学科领域不清晰的稿件也是要兼合进来的.但"兼合'在方式论上的指导原则是什么?由于时代变迁,学术方式和旨趣已经不同,学术界还没有达成共识.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从编辑工作的内在层次上给予说明.

  为了说明问题,不妨把编辑审稿工作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什么都知道一点,好像什么领域的论文都能看.第二个层次提高了,要求专业化,有系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有与同专业学者对话的能力,甚至可以被同专业学术共同体接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第三个层次,再提高一步,在某领域的专业理论上深造,直至突破专业的限制,进入纯理论的境界,也就是说,有了认识事物本质的理论修养.这样,就可以在把握本质上与相关其他领域贯通.这样的编辑,就会成为能够在本质意义上统揽学术全局的人才.这三个层次各有特点.第一个层次尚停留在经验上,知识迁移从而把握全局的能力有限;第二个层次往往满足于在本领域内达到一定深度,对其他领域不太关心;第三个层次,能在本质上突破学科的设置,做到不为某领域所限,而以探求问题本质,获得全面认识为目标.有第一层知识的可以自诩为"杂家';有第二层知识的往往喜欢称"专家';有第三层知识的则是在理论高度上回归了杂家,已经可以称作"大家'.如果说编辑是杂家,那就绝不应该限制在经验性的层次上,绝不应该以感官上的熟悉为满足,而要大胆地超越事物的经验层面,从本学科起步,深入到本质层面,探寻问题的内在结构,直至突破自我,把专业理论知识转变为知识迁移能力,从理论贯通的高度达到兼合不同领域的目标.说白了,编辑之所以能兼合不同领域,成为名副其实的杂家和大家,一定是懂得在理论上或多重本质上把握问题.

  现在编辑人才紧缺,说起来好像是领域限制,想要某个领域的编辑人才,偏巧那个领域还没有毕业生培养出来.这个问题短时间内难以解决.因为培养专门人才的速度很可能赶不上学科领域分化的速度.而且,即使找到了需要的某领域的专门人才,也可能很快就会发现,这样的人才仍然无法满足该领域进一步分化的需要.其实,有学术研究经历的人都知道,即使是同一个研究领域,某人的研究对于他的同伴来说有时也会是陌生的,特别是在经验意义上.如果以为领域相同,才有资格审读文章,领域不同,就没有资格审读文章,那显然是没有理解学术创新的理论含义.

  现在,随着学科发展,编辑人员一般都有各自的学术领域,在各自的领域内,学术水平提高了,能力增强了,可问题也来了.比如,要求编辑了解学术界,了解服务对象,就只满足于了解自己学科圈子内几个熟悉的学者.其实,如果把学术文章审读仅仅限定在研究方向或领域相同的范围内,就窄了.而问题还不只是窄了这么简单.如果单纯窄一点,那还只是量的问题,可问题在于它不是单纯的量的问题,还是质的问题,是是否推动创新的问题.如果编辑只满足于某一研究领域内的相互认同,时间久了,就会凝固成某种学科或方式的壁垒,把学术创新挤压在逼仄的空间.在这种狭小的范围内,学术创新的资源不会很充盈.据说负责实施人类首次登月工程的美国原宇航局长曾说过:"不要让一个专业的人在一张桌子上吃饭.'(丁柏铨/胡治华主编:<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修订版),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撰写,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序言第5页)这很生动地表明了这位局长对局限在某个单一领域的做法的警惕.作为社科学术期刊的编辑,要自觉地通过经验意义上的多领域知识互动,深入问题的本质,学会探寻学术创新的内在结构及其运动规则.长此以往,就会突破学科领域的小圈子,进入问题导向的广阔天地,在理论修养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家,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术创新服务.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更多科研论文服务,动动手指,请戳 论文润色投稿期刊推荐论文翻译润色论文指导及修改论文预审

语言不过关被拒?美国EditSprings--专业英语论文润色翻译修改服务专家帮您!

上一篇:sci论文发表日期以什么日期为准?

下一篇:艾德思:知否哥德巴赫猜想何时能解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凡注明来源为“EditSprings”的论文,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EditSprings并附上论文链接。

最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