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美国波士顿
更专业的论文润色机构
400-110-1310

咨询学术顾问:400-110-1310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日,9:00-23:00

建议反馈/客户投诉:Editsprings@163.com

微信扫码二维码,添加学术顾问企业微信

您还可以点击在线咨询按钮,与人工客服直接对话,无需等待,立马接入。

在线咨询
欢迎关注“艾德思EditSprings”微信公众号

关注微信获取最新优惠和写作干货,
随时手机询价或咨询人工客服,更可实时掌握稿件
进度,加速稿件发表。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服务号

艾德思:科研成果汇案例分析引导自主探究发现数学本质

论文润色 | 2019/07/02 13:53:41  | 473 次浏览

感谢各位朋友,各位同仁对陕西省李志名师工作室微信公众号的支持与关注.从本期开始,本公众号将陆续刊登工作室 在小学数学数学主题式校本研修阶段性 成果荟萃,所登载系列成果均为李志名师工作室研修团队成员和课题组成员在全市优质课例展评和成果交流活动中的获奖作品.敬请各位同仁的关注,欢迎您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您的参与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和帮助.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擎起小学数学美好的明天.

引导自主探究,发现数学本质

<打电话>教学案例

 

安康市第二小学   何汴

→ { 案例背景 }

<打电话>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本课是继"烙饼问题'/"沏茶问题'之后又一次向学生渗透运用运筹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教材素材是合唱队在假期接到一个紧急任务,老师要打电话尽快通知15名学生参加演出,让学生帮助老师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并从中寻找最优的方案.五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数型结合模型,学生探究"打电话通知15人的方案'数据太大,难度较大,学生不易探究.所以,本节课在设计过程中,化繁为简改为"通知3名学生',这样降低了难度,更符合学生知识储备水平和可接受水平,学生比较容易探究.<新课程标准>关于"综合与实践'内容的安排,目的在于运用有关知识和方式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第二学段要求学生经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并在给定目标下,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感受根据具体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制定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式,从而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因而教师在此过程中,需要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典型的背景材料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从而达到系统化/具体化,这不仅是对数学思维方式的一种训练,也是对数学抽象与数学模型方式领悟的有效途径."打电话'中的规律蕴涵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载体.但此类题目一般都孤立地存在于教材之中,没有形成系列,所以对这类问题的探索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可直接利用.怎样达成<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能从较复杂的数学情境中分解出数学基本模型,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发现规律并运用……'的目标呢?下面结合<打电话>课例作了一些尝试和思考.

 

 

{案例扫描}

师:我们把要通知的1023名学生转化成多少?

生:3名学生师:您觉得合作学习提示核心要求是什么?(请同桌协作设计一个打电话方案,并用示意图表示.□代表老师,①②③代表学生,1直线和直线上的数字表示打电话和打电话的时间.)生:示意图表示打电话方案.

{案例分析}

把复杂的情境进行"简化',将大数转化成小数,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化繁为简这一数学思想.提出具体合作要求,让学生清晰要做什么,怎么做,为探究学习做好准备.

 

{案例扫描}

师:请根据数学信息和合作学习提示同桌协作设计方案.师巡视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哪个组来说说您们的方案?生:展示汇报,比较优化. 方案一:一共用时 3分钟 ,第一分钟老师打给 ① 号学生,第二分钟老师打给 ② 号学生,第三分钟老师打给 ③ 号学生.方案二:一共用时 3分钟,第一分钟老师打给 ① 号学生,第二分钟 ① 号学生打给 ② 号学生,第三分钟 ② 号学生打给 ③ 号学生.方案三:一共用时 3分钟,第一分钟老师打给 ① 号学生,第二分钟 ① 号学生打给 ② 号学生,第三分钟 ① 号学生打给 ③ 号学生. ……师:还有用时更少的方案吗?方案四:一共用时2分钟,第一分钟老师打给 ① 号学生,第二分钟老师打给 ② 号学生,同时 ① 号学生打给 ③ 号学生. 师:方案四与众不同之处发生在第几分钟?有什么不同?板书:不空闲/同时生:知道通知的人都同时打电话,效率最高,用时最少.师:您喜欢哪个方案?说说您的想法.

{案例分析}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本环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设计不同的打电话方案,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遵循小学生认知规律.从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案例扫描}

师:按照这种打电话方法,第三分钟最多可以通知几名学生?生:4个人同时打电话,最多可以通知4名学生.师:继续按照这种打电话方法,第四分钟最多又可以通知几名学生?生:因为有8个人同时打电话,所以最多可以通知8名学生.师:第四分钟结束,接到通知学生总人数是多少名?知道通知的总人数又是多少呢?分析并记录信息.生:现在接到通知的学生总人数是15名.知道通知的总人数又是16名.

师:请同学们对照并补充记录表格信息,说说您发现什么规律?

生:后一分钟的总人数是前一分钟总人数的2倍,所以第2分钟就是2×2=4,第三分钟就是2×2×2=8……生:第几分钟就是几个2相乘.每分钟接到通知学生总数比知道通知的总人数少1.也可以这样表示:2×2-1=3,2×2×2-1=7……师:您能按照这样的规律继续填下去吗?第n分钟呢?(PPT展示)

{案例分析}

通过学生设计方案,优化出最省时的方案后,根据经验顺势研究了第三分钟/第四分钟……从而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这是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实现了对课堂教学的延伸.

 

{案例扫描}

师:结合填写的表格,运用发现的规律算一算通知完1023名学生,最少需要几分钟?并谈谈感受?(强调在实际运用这一规律时,一定要提前设计好方案,按照一定顺序才能保证不遗漏/不重复,确保用时最少通知到每个人)生:10分钟,不可思议,太神奇了,难以想象,无话可说……师:您愿意帮助王老师解决打电话通知队员的问题.生:愿意,6分钟.师:学无止境,我们要热爱生活/勇攀知识的高峰.了解生活中关于倍增现象的广泛应用,同时提出课堂延伸思考题:有一份工作,假如有两种薪资报酬.A:一月30万,每天给您1万元.B:按天发放,第一天给您1元,然后,后一天是前一天的2倍.如果是您,是选择A,还是选择B?

{案例分析}

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巩固建模,进一步体会优化思想.把问题梯度安排,逐步训练提高学生应用规律的能力.按照最优方案进行通知,还需要让每一个参与者都清楚自己要通知的对象,感受"预案'的必要性.

 

{反思与收获}

 

1.夯实经历规律的初始阶段.以画流程图为思维起点,边画边思考怎样设计才能使所有的队员 最快接到通知.其中就隐含着"翻倍'的规律,要求学生通过看图说方式.这一环节看似操作简单,但学生的摆/画/数/看中都有思考,是规律悟出的基础.展示不同学生的流程图,在比较/讨论中探索"打电话'的数学原型.因此,我认为不应只满足于得出答案而过早地将具体的规律抽象化,要让学生体验不同的方式,呈现不同的思维方法是形成规律不可或缺的素材.继而追问每一分钟都是谁在打电话?在哪里节省的时间?还有更节省时间的方式吗?剖析影响"打电话'用时最少的本质,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把学生导向深入探寻规律的活动中去 .

2.充实规律生成关键阶段.从图形规律过渡到数值规律,是学生由生活数学向符号数学的转化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认识方式的升华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规律形成过程,通过示意图,在演示过程中,教师追问,为什么要摆4个,为什么是8个,接下来应摆多少个?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发现规律,获得规律.在学生思维被激活时,老师就放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索,不仅用算式表示出来,而且结合示意图做出合理的解释.正因为如此,规律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中呼之欲出,且思路清晰而有条理,全体学生的思考由感性引向理性.但这时的规律还是表象的,不是那么抽象,所以又安排表格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归纳,最终获得理性的数学思考 .

3.扎实规律创新运用阶段.本节课设计的练习有层次/有梯度.第一个习题是为巩固规律准备,同时让学生思想意识形成巨大反差,感受数学的魅力.第二个习题旨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品质的同时,能够合理运用规律,清楚每分钟可实现的目标是一个区间数字.第三部分重点让学生感受到倍增学问的广泛应用,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爱好数学,勇于探索的精神,进一步固化了规律本质.

回顾整节课,老师始终只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给学生搭建好平台,铺平道路,其他全部让学生自己"做数学',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充足的活动时机,才会有奇思妙想,才会有精彩的生成和创造.与此同时,老师还应善于把学生外在的"做'引向内在的"做',适时把外在活动获取的直接经验,通过一定的方法内化为抽象的符号. 数学思想方式是一项系统工程,受诸多因素影响,只有把握事物本质特点,才能充分发挥它们潜在的职能作用.

 

 

更多科研论文服务,动动手指,请戳 论文润色投稿期刊推荐论文翻译润色论文指导及修改论文预审

语言不过关被拒?美国EditSprings--专业英语论文润色翻译修改服务专家帮您!

上一篇:sci论文发表日期以什么日期为准?

下一篇:艾德思:谈读书做学问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凡注明来源为“EditSprings”的论文,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EditSprings并附上论文链接。

最热论文